民营博物馆馆长陈月巧:留住民族文化的基因 以博物馆教育赋能全民美育

【解说】记者在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见到龙意静时,她正和同学在位于学校实训楼里的五彩黔艺博物馆学习苗族刺绣和蜡染。博物馆展陈区摆放着数百件(套)西南少数民族服饰、配饰和生产生活实物,这里也是龙意静和同学们学习了解民族服饰文化,寻找设计灵感的“宝库”。

【同期】贵阳职业技术学院2021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 龙意静

可以来博物馆看一下各个地方的苗族的衣服,然后它的版型,服装的图案都有什么样的意义,苗族比较传统就是蝴蝶纹,它蕴含的意义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就运用了博物馆某件衣服的蝴蝶纹,把它运用到我的毕业设计上面去了。

【解说】五彩黔艺博物馆创办人陈月巧,长期致力于少数民族服饰的收藏保护与研究。二十年间,从一张苗族绣片的收藏,到开办起这所集展陈展示、文化交流、非遗传承、技术研究、研发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非营利民办公益博物馆,陈月巧感言:“过程艰辛并快乐着。”

【同期】贵州五彩黔艺博物馆创办人 陈月巧

也很艰辛,也很快乐。如果当初没有本科的这个专业,我没有办法去接触到这些相关的这些事业,那么接触到以后,就是这种热爱让我一直坚守。

【解说】本科学英语专业的陈月巧,曾在大学时代给国际友人当过翻译,带他们走访贵州各个村寨,了解当地民族文化。期间,看到国际友人从村民手中将一件件“活化石”般珍贵的少数民族服饰买走,陈月巧内心十分不舍,便由此开启了收藏和守护少数民族服饰之路。十余年间,陈月巧走遍了贵州的民族村寨,收藏了大量少数民族服饰、绣片、生产生活工具等藏品,80%的藏品达文物级别。

【同期】贵州五彩黔艺博物馆创办人 陈月巧

藏品就是一个一个箱子摞在家里,所以我想,如果有一家博物馆的话,就可以把这些服饰分门类,分这个族群做展示做分解,所以后来有了这个五彩黔艺博物馆。后来有幸到清华读这个专业的博士,跟着我的老师从头到尾再来梳理这些服饰背后的文化意义,文化价值,还有最原始的制作工艺,还有图层符号背后隐喻的这些苗族和各少数民族的背景知识,我觉得现在非常有意义的就是我们在从最简单的收藏,到用所学的知识来整理。

【解说】2016年4月,落户于贵阳市观山湖区的五彩黔艺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自开馆以来,博物馆先后举办了各类文化交流展览,接待观众50万余人次,其中不乏慕名而来的民族服饰研究学者、人类学专家、艺术设计创作者。

【同期】贵州五彩黔艺博物馆创办人 陈月巧

现在我们有一个理念是您来到这个五彩黔艺博物馆,可以看到西南各民族的服饰,对这个文化基因的留存。本来我也是做研究的,我觉得这个文化基因的留存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很多时候我们做研究的伙伴们,他们从文献到文献,因为想从实物到文献再到实物,其实是很难的,那么如果我们把实物能展现给大家,在做研究时候有个对比研究,其实对比研究以后才能体现出各自的特色。就是帮助学者节约他们大量在乡村田野的时间,找到各自的工艺特征、美学特征、文化特征。

【解说】2023年,因租赁场馆到期,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下,陈月巧将五彩黔艺博物馆迁至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新馆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为社会公众和青年学子们提供了一个研习手工、切磋技艺、交流互动、文化传承的实践场所。

【同期】贵州五彩黔艺博物馆创办人 陈月巧

这次和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结合,其实就是一个深入切实的“非遗进校园”。我们这个博物馆就是一本教科书,他们来到博物馆,可以看到服饰的形制、颜色、构图、图案,那么其实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启发,我们要通过我们的普及教育,将贵阳职院整个学校的学生做美育的普及教育,对专业的学生做专业的引导,把非遗的苗绣手工课、刺绣手工课、蜡染手工课,还有剪纸、木雕等很多的非遗工艺其实都可以在博物馆呈现和教授,我们的到来对“产教融合”应该是相对完美的一个诠释。

记者 蒲文思 贵州贵阳报道

责任编辑:【刘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87头条 » 民营博物馆馆长陈月巧:留住民族文化的基因 以博物馆教育赋能全民美育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