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十周年|从190条到27条,来看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的十年“瘦身记”→

原标题:自贸区十周年|从190条到27条,来看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的十年“瘦身记”→

2013年9月29日,中国第一个自贸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这里推出了一项突破性的举措——“负面清单”制度。这一创新简化了外商投资流程,提升了效率。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指政府规定哪些经济领域不开放,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许可。

一张小小的清单,带来的是巨大的改变。十年间,这份负面清单经过了七次瘦身,条文数越少开放度越大。

2013年推出的负面清单特别管理措施是190条,到了2014年,调整为139条,同比“瘦身”26.8%。除了取消14条特别管理措施外,新版负面清单还放宽了19条,进一步开放的比率达到17.4%。

2015年,负面清单上的特别管理措施从139条减少为122条。其中,首次将外商独资经营性职业培训机构从负面清单上去除,普华永道抓住了机会,在2016年10月率先成立了普华永道商务技能培训(上海)有限公司。

2017年,负面清单又减少至95项。其中,新版负面清单减少的条目包括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医药制造、道路运输、保险业务、会计审计、其他商务服务等6条,同时整合减少了4条。比如,在制造业领域,新版负面清单取消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须使用自有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已授权的相关发明专利”“轨道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限于合资、合作”等。

2018年,负面清单由95条措施减至2018年版45条措施。在更多领域试点取消或放宽外资准入限制。比如:农业领域,将小麦、玉米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外资股比由不超过49%放宽至不超过66%。

2019年,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由45条减至37条。取消了水产品捕捞、出版物印刷等领域对外资的限制,继续进行扩大开放先行先试。

2020年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由37条减至30条,压减比例18.9%,还有1条部分开放。例如在金融领域,取消了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寿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在制造业领域,放开商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取消禁止外商投资放射性矿产冶炼、加工和核燃料生产的规定。

2021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缩短了长度,完善了管理制度提高了精准度,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进一步缩减至27条,压减比例为10%。至此,自贸区负面清单制造业条目清零。

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至2022年底,累计新设企业8.4万户,累计新设外资项目14285个,累计外资注册资本1862.98亿美元,累计实到外资585.68亿美元。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带动下,浦东新区累计新设外资项目18691个,累计外资注册资本2172.74亿美元,累计实到外资749.94亿美元,是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前的1.12倍、2.43倍、2.2倍。

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试点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已写入《外商投资法》。

十年间,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由原先的190条缩减至现在的27条,它的成功瘦身将为外商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减少投资的限制,有助于提升市场活力,促进公平竞争,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何宜昌 邵丹婷


责任编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87头条 » 自贸区十周年|从190条到27条,来看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的十年“瘦身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