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两千年后寻找大月氏的考古学遗存有何意义?丝绸之路考古为何既需要西方视角,也需要东方视角?国际合作对保护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有何意义?近日,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王建新接受近日“东西问”专访时,对此作出解答。
长期以来,古代月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包括其分布地、特征等并没有被确认,也没有专门的考古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为此,西北大学考古团队在2000年左右启动了寻找大月氏的考古工作,基本确认以东天山地区为中心分布的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存是月氏人留下的。随后考古团队又于2009年进入中亚地区考古,探寻大月氏在中亚地区的“足迹”。
【同期】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 王建新
我们在国内以东天山为中心的地区开展工作基础上,确认古代月氏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进入中亚。我们这些年来确认了古代月氏西迁中亚以后的考古文化遗传,主要分布在阿姆河以北,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南部的西天山地区,它的文化特征,它和东天山地区古代游牧文化遗存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和当地原有文化遗存的这种关系,特别是古代月氏文化和古代贵霜文化,古代贵霜人群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这几年这个考古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突破。
【解说】那么寻找大月氏进行丝绸之路考古为何要走出国门?王建新表示,在100多年前西方学者便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对丝绸之路的考古工作比中国起步早,自然而然带着西方视角。而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要道,对其研究必然也不能缺乏东方视角。因此从中国境内到中亚,找寻古代月氏的考古文化遗存,探索古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意义重大。
【同期】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 王建新
那么我们的丝绸之路研究最大的一个不同,我们也是自然而然的东方视角,我们站在东方看丝绸之路,特别我们有中国几千年历史文献的支撑,去重新认识考古资料,这是我们和西方学者非常大的不同,这样我们对丝绸之路研究才是全面的、完整的、真实的,这也就是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
【解说】据了解,中国的考古学理论方法最初是从欧洲引进,但在百年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考古学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方式、技术手段等,这些还往往不被西方学术界所了解。
近年来,中国学者在中亚的考古工作几乎都有新的突破和发现,也得到了在中亚工作的各国考古学家的关注。目前西北大学与中亚五国中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均有考古合作。
【同期】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 王建新
我们今后在中亚地区的考古工作,一个方面是在学术上要不断的突破,就是从月氏、贵霜到斯基泰,还有吐火罗、粟特这些古代人群我们都要进行研究,厘清他们的关系,重新去认识和书写丝绸之路的历史,这是我们一项工作;第二项工作继续扩展,推动从双边合作的中外考古向多边合作的联合考古发展。特别是在塞干那盆地,这是我们一项工作;第三项工作就是我们在国内形成的以大遗址保护为中心的大遗址考古工作。我们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到中亚各国去,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梅镱泷 阿琳娜 刘鹏 西安报道
责任编辑:【罗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87头条 » 【东西问】王建新:古丝绸之路考古为何需要东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