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国”采风对焦浙江宁波海曙:生活、发展成为前后景

近日宁波5月19日电 (张益聪)“凡是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新闻人,凡是中国发展的地方就有影像记录瞬间。”作为《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影像作品的作者,解海龙告诉中新网记者,他还是更喜欢“老记者”这个称呼,在他看来,越贴近生活的照片就越是好作品。

日前,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解海龙、郭建设、刘占崑、张兆增,荷赛奖获得者张涛等摄影大咖走进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进行了为期3天的摄影采风活动。

天一阁石虎雕像与身着黑猫印花衫的游客 刘占崑供图

天一阁石虎雕像与身着黑猫印花衫的游客 刘占崑供图

采风期间,众人以“生活”为前景,走访了三江口、天一阁·月湖景区、鼓楼步行街、御史文化场馆、南塘老街等人文地标;以“发展”为后景,探访了古林数字农业、太空农业中心、“鸬鹚捕鱼”非遗传承地洞桥镇沙港村、南山营地等,于方寸间洞见美丽中国里的海曙光影。

采风一行首先将镜头对准了夜间的奉化江、姚江、甬江“三江口”交汇处。登高而望,在城市霓虹绚烂里,相机中留影的是三江竞“甬”的海曙印象,而影像折射出的,则是“海定波宁”的宁波往事。

古林镇前虞村孩子放学景象 郭建设供图

古林镇前虞村孩子放学景象 郭建设供图

“一座城市流露出来的发展气象、人文气息,是我作为摄影师最期待的。”刘占崑表示,宁波是历史文化名城,比如宁波天一阁,藏卷古今,矗立近500年,山水人文在此相拥。

“咔嚓”快门声响起,在刘占崑的镜头里:天一阁林泉雅会馆外的石虎雕像旁站着一位拍照的旅客,而旅客衣服上的黑猫印花与石虎雕像形似。虎猫同框,在定格中捕捉到元代、明代石虎的“萌点”,影像中透露出的诙谐感令人忍俊不禁、会心一笑。

“只要是能触动人内心最真实情感的,就是好作品。”解海龙坦言,优秀摄影作品是国之重器,本次“影像中国”评选出百余张全国各地的优秀摄影作品,在天一阁连廊间公开展览,让更多人见证了百姓幸福、祖国建设的瞬间。

与天一阁珠联璧合,月湖开凿于唐代贞观年间,后在宋元时期,成为浙东学术中心,形成了人文情怀凝聚的鼎盛气象,贺知章、王安石等历史风流人物在此留下足迹,如今,湖、阁不分彼此,成为天一阁·月湖景区。

在该景区终段,一座水则碑呈现于眼前,并在此处连接“三江六塘”,安宁一方波澜。至此,月湖的全貌才展现出来:从宁波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到如今底蕴深厚的人文景区,沧桑巨变之下,方显宁波“向海而兴”的峥嵘岁月。

从水则碑向北步行5分钟,宁波鼓楼讲述着另一段故事。还未到鼓楼近前,摄影大咖们手持相机,“长枪短炮”已经对准了这座古建筑,朝镜头聚焦之处望去,“中式鼓楼+西式钟楼”的建筑设计中,透露出抗倭战火的纷飞,以及开放脚步的时代声音。

“在中国众多的古城中,人们有自己的‘古城印象’。宁波这座中西结合的鼓楼就让我印象深刻。”张兆增说,作为摄影人,用镜头记录古今交织的文化变迁也是一种责任,通过影像留痕,让时间讲故事,里面有风霜历史,也有人间烟火。

摄影大咖们拍摄深溪村骑行公园自行车花式表演 张益聪 摄

摄影大咖们拍摄深溪村骑行公园自行车花式表演 张益聪 摄

“走进这个村子,村民的生活还是小桥流水人家,我随手拍了两个放学的小孩,特别有意思。”郭建设分享说,人真实的生活状态最能反映这个时代,而百姓的幸福感就在点滴之间。

其实在古林镇前虞村,风化的砖瓦、斑驳的墙壁,以及墙缝中的草木都独具特色,“对于摄影来说,具体的东西并不一定给人具象感,反而是人的动态、表情显得更加生动。”郭建设说。

在宁波海曙,“鸬鹚捕鱼”从谋生手段变为非遗传承;南塘老街从旧城老砖变为新貌商业街……城市发展间,本该消失的被挽留,本该老态的展新颜,人声鼎沸里,光影讲述的故事还将继续。

“攥紧中国种子,端牢中国饭碗”古林数字农业园内,海曙农业深耕现代化,引入“机械耕种+集成农田”模式,从育种到收获全流程技术覆盖,让智慧农业“开花结果”。

“随着摄影技术发展,如今无人机摄影能展现更广阔的祖国山河。”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杭州市摄影家协会航拍分会副秘书长鲍小红表示,面对宽阔的稻田,航拍更能直观展现这种视觉的震撼。

虽然由于禁飞限制航拍稻田未果成为本次采风的“留白”,但是鲍小红也呼吁航拍爱好者,遵守禁飞区规定,安全起降。

此外,采风一行还走访了雅戈尔5G数字工厂、太空农业中心、御史文化场馆、深溪村南山营地、骑行公园等地,深入探索了海曙工业、文旅事业发展,瞥见了宁波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角。

记者注意到,本次采风期间,众多摄影师开启了单反、手机“双持”模式。对此,采风摄影师们共同表示,如今是全民摄影的自媒体时代,设备、主体都不是“硬指标”。此次宁波海曙影像采风,在生活点滴中看见发展,往后,用光影记录时代瞬间,还需要所有摄影爱好者共同努力。(完)

【编辑:李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87头条 » “影像中国”采风对焦浙江宁波海曙:生活、发展成为前后景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