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202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这样强调。
◆今年2月出台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并提出“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在数字中国建设引领下,“数字福建”建设已从最初的电子政务、民生服务领域,不断向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延伸,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2022年我国数据产量达8.1ZB,同比增长22.7%,全球占比10.5%,位居世界第二;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57万亿元,同比增长18%。
◆面向未来,全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数字中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郑良 王成 周义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
数字基础设施规模能级大幅提升。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开通5G基站231.2万个,5G用户达5.61亿户,全球占比均超过60%;
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18.45亿户,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首个实现“物超人”的国家;
算力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位,年增长率近30%……
2023年4月底举行的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一系列数据勾勒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数字中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202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这样强调。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在福建工作期间,他就曾用“抢占制高点”对推动“数字福建”建设提出要求,福建因而逐步搭建起覆盖全省、上下贯通、横向联通的“政务一张网”。此后20多年间,“数字福建”建设推动福建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在福建工作期间率先提出建设“数字福建”;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部署“数字浙江”建设,打造“百亿信息化建设”工程;2015年12月,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提出推进“数字中国”建设;2018年4月,向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发来贺信……从地方到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世界眼光敏锐洞察全球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引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数字中国建设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深刻阐释了为什么要建设数字中国、怎样建设数字中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17年,“建设数字中国”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今年2月公布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并提出“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建设数字中国是习近平总书记长达几十年对信息化观察、思考和实践的成果。”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主任王钦敏近日撰文表示,从“数字福建”“数字浙江”到数字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数字中国建设从地方实践到全国整体推进,已成为我国数字化发展的鲜明特色。
抓住先机建设“数字福建”
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上出现了“数字地球”这一前沿概念。2000年国庆前夕,刚从国外归来不久的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福州大学副校长王钦敏向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递交了一份《“数字福建”项目建议书》。同年10月12日,习近平同志在项目建议书上作出批示。
此后,仅用几个月时间,一系列战略思路和顶层设计渐次落地。2000年12月23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研究“数字福建”建设工作方案。习近平说,这是福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一大举措。建设“数字福建”,攻占信息化的战略制高点,可以统揽福建省信息化全局,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数字福建”建设,首先从电子政务入手。
2001年,福建新大陆通信公司成为“福建省政务信息网络”工程总集成商。该公司负责人王晶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在当时需要极大的胆识和魄力。”
“当时,省里部分厅局虽已建成内部局域网,但信息资源数字化和共享程度低,政务信息采集依靠人工、流转仍依靠纸质,跨部门、跨区域之间的数据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共享机制。”福建省数字办主任吴宏武回忆。
习近平亲自挂帅,担任“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福建省积极探索电子政务项目统建共享的建设模式,并快速推进。
2002年1月16日17时18分,习近平轻点鼠标,福建省政务信息网正式开通。该网联通了180个省直单位和9个设区市84个县(区、市),在国内率先实施省级政务信息资源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空间化改造,建成分布式、可共享的政务数据库群。
“政务信息网的建设,成为政府内部整体协同的‘高速公路’,也架起了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吴宏武形象地比喻道。
“数字福建”建设,让群众共享治理便利。
“让‘数字福建’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让人民群众分享‘数字福建’建设成果。”这是习近平提出的要求,也是“数字福建”追求的目标之一。
2001年5月,福建省政府将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福州市鼓楼区确定为“数字福建”重点项目建设示范区,并选择基础较好的屏西、湖前等7个居民小区为信息化社区建设试点。
“数字福建”为社区生活打开了一扇“数字之门”。到2001年底,鼓楼区7个试点小区基本实现宽带布线到户,网络接入率比原来提高5到10倍,有几幢楼安装了水电自动抄表系统,初步构建起社区信息服务网络。一些群众通过登录社区网站,不出家门就可以向物业管理部门报修。
鼓楼区数字办主任、时任鼓楼区科技局工作人员章世长介绍,依托信息化建设,鼓楼区在全省最早建设“12345”热线电话,后来从电话拓展到电子邮件,群众有求助、举报投诉、政策咨询等需要,都可以通过拨打“12345”帮助解决。
从2000年10月到2002年10月,经过短短两年时间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福建建立起一整套综合协调机制,推动“数字福建”建设在科学轨道上行稳致远,破解了制约信息化发展的诸多难题。
“数字福建”建设,应时而动不断升级。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20多年来,福建省接续推动“数字福建”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数字中国建设引领下,“数字福建”已从最初的电子政务、民生服务领域,不断向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延伸,持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福建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20多年来,福建省牢记嘱托、砥砺前行,持续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优化升级数字政务服务,加快建设数字社会,数字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数字福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福建省“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历任组长均由福建省委或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相关省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小组成员,形成统一领导、协同推进、分工负责的管理体系。
福建省先后制定实施了5份“数字福建”专项规划、22份年度要点,出台《福建省大数据发展条例》等法规及具体产业举措,保证“数字福建”建设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福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郭宁宁介绍说,20多年来,“数字福建”建设实现“从无到有”向“从有到优”的跃升,为福建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特别是软件信息、大数据、物联网、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数字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建成了一大批智能车间和示范工厂。
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4月27日至28日,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2018年以来,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已连续6年在福州举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数字经济由一域遍全局,蓬勃发展。2022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提升至41.5%,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数实深度融合赋能产业升级。在福州长乐区永荣锦江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化卷绕车间,一根根尼龙丝线在自动化机台飞速卷绕,形成丝饼后落桶,自动传送到下一生产线,在包装车间,机器人早已“守候”在机台旁,自动抓取、拆分,进行套袋、码垛……生产线上400多机台,只有四五个工人在旁操作。
“近年来,福州打造了10个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600多家纺织化纤企业接入平台,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操作链。”福州市市长吴贤德介绍。
不仅在福建,数字经济规模已超5万亿元的制造业大省江苏,以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为关键,加速“数实融合”,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
截至2022年底,江苏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88.1%、61.6%,各关键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今年起,江苏将力争用3年时间,推动全省5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全覆盖。
我国持续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目前,产业数字化已成为我国数字经济的主引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显示,2022年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41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为81.7%。
打造数字产业集群竞争新优势。上臂截肢残障人士佩戴使用“灵犀手”,经过训练就可以依靠意念控制手部动作,与健全人一样拿放物品;进入3D量体舱,秒知身高和“三围”数据,精准挑选服装;借助“AI绘画”,只需输入关键词,几秒钟内就能自动生成艺术画作;戴上特制眼镜,对准汽车发动机进行扫描,使用虚拟工具模拟检修操作……
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上,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320个政府部门和企事业的参展单位,带来了以5G、云计算、AI、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数字政府、智慧城市、能源制造、数字农业、数字教育、医疗康养、数字旅游等多个行业应用领域提供丰富的解决方案。一批批前沿数字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生活,数字产业正成为新蓝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我国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软件、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一批数字产业集群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成为推动数字中国建设的主要动能。
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4月27日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以下简称《报告》),2022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5.4万亿元,同比增长5.5%;软件业务收入达10.8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超1.2万亿元,同比增长15.5%。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超过25%。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7.2%。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负责人王建伟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等方面发力,分阶段分领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特别是将加快推动5G、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关键软件等产业集群化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形成全局带动效应。鼓励推动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具有核心技术产品、生态构建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规模集聚、优势互补来促进新兴产业的高速增长。
激发潜能深挖数据要素富矿。今年3月,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与上海数据交易所完成了国内首个数据交易链的一期建设工作并正式上线,实现“一地挂牌、全链流通”。各数据交易场所可通过加入数据交易链联盟,共享数据交易链上的数据产品目录。
数据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要素。我国的数据要素禀赋较为丰富,数据总量约占全球的20%。2022年,我国数据产量达8.1ZB,同比增长22.7%,全球占比10.5%,位居世界第二;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57万亿元,同比增长18%。
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数据要素市场,能够促进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进一步激发数据要素潜能,深挖数据要素富矿。
2020年3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相并列,提出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2022年12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创造性地提出,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数据产权制度框架,构建中国特色数据产权制度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3月印发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国家数据局,这将有力推进我国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促进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福建、上海、浙江、山东、江西等多地探索立法加强数据保护,从数据界定、收集、流转、交易、利用等方面发掘数据资源要素作用,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培育。上海、北京、广东、福建等地相继成立大数据交易所,系统支持、数据定价、交易服务等不断完善。
顶层设计推动、机构改革保障、法治建设护航、分工部署落实,一系列举措均旨在为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引擎
当前,我国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新征程为数字中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今年2月印发的《规划》明确了新时代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战略,并提出“2522”的整体框架。面向未来,全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数字乡村智慧农业。一场春雨后,在福建省安溪县云岭茶庄园,茶农们正抢抓时节采摘新芽。
“茶园安装了连接5G网络的虫情监测传感器,传感器配有可360度旋转的高清摄像头,可全天监测茶园里的病虫害情况,茶园管理更轻松了。”云岭茶庄园经理肖小云说。
打开手机,通过5G网络,摄像头采集的数据可实时传输到手机里。“千里眼”的背后,联通的是能诊断虫情和预警预报的“智慧大脑”。在病虫害发生前,“智慧大脑”已根据采集的环境信息对不同种类病虫害发生的概率进行了预警预报。
云岭茶庄园的“数字变身”,是全国各地智慧农业蓬勃发展的一个案例。近年来,农业遥感、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越来越多应用到各地的田间地头,“田间布控气象监测设备”“虫情测报系统”等可视化管理系统,对区域内的气象环境、土壤墒情、病虫害进行实时监测并上传云端,为农田智慧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我国持续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各级、各地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数字乡村,让农业生产更智慧。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2021年,全国用于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社会资本投入954.6亿元,县均社会资本投入3588.8万元、乡村人均投入135.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2%和24%。
数字政务高效协同。对接省、市、县三级300多个数源单位,监测用电量、税务开票、新登记经营主体、工程项目信息等各类经济指标5000余项,勾勒经济运行“日监测、周分析、月快报、季研判”的高频动态画像——2022年5月上线运行的福建省经济社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监测与绩效管理平台,以精准研判为宏观经济运行调度提供决策参考。
“这一平台通过实时掌握全省各地区各部门经济运行的关键数据,第一时间对经济运行态势进行研判,分析趋势,为高质量发展‘把脉’。”福建省数字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如今,各地综合运用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正在充分挖掘数据潜能,城市管理、政府决策、政策执行等正在变得更加科学、更加智慧。
2019年5月,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2021年,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如今平台用户已超10亿人。2022年,全国一体化政务数据共享枢纽发布数据资源1.5万类,累计支撑共享调用超过5000亿次。大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数字政务协同服务效能大幅提升。
数字社会普惠便捷。访问总量超过67亿次,上线仅一年的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教育资源库。
2022年,我国全面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当年集成上线的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汇聚了各类优质教育资源4.4万多条,能够让远在边疆、身处农村的孩子和大城市的孩子“同上一堂课”,身临其境,共享共用。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园网络接入率达到100%,拥有多媒体教室的中小学校占比达99.5%。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成为数字技术改变社会生活的一个生动案例。
数字技术在教育、就业、社保、医药卫生、交通、食品安全等各民生领域场景得到更多应用。2022年,我国地市级、县级远程医疗服务实现全覆盖,全年共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超过2670万人次。全国电子社保卡领用人数达7.15亿,各类人社线上服务渠道提供服务近141亿人次。
数字文化方兴未艾。2023年年初举办的上海豫园灯会,引入多媒体、实景结合AR增强现实等技术,游客可通过“扫码”游览AR灯会,体验召唤山海、畅游山海、山海图鉴等活动;2022年,中国移动咪咕与厦门市政府合作推出“鼓浪屿元宇宙”项目,通过数字技术让用户体验鼓浪屿之美……
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为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形态提供了更多可能。如今,各地文化场馆加快数字化转型,全民阅读、艺术普及以及数字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达5.3亿。网络文化创造活力进一步激发,全国重点网络文学企业作品超3000万部,网文“出海”吸引约1.5亿用户,海外传播影响力不断增强。
中办国办2022年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为抓手”,将“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作为重点任务。近年来,我国已组织开展多次全国性文化资源普查,形成海量文化资源数据,为全面梳理中华文化资源、呈现中华文化全景奠定基础。
迈上新征程,创造新伟业。数字中国建设必将成为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为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刊于《瞭望》2023年第21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87头条 »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数字中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