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建“一刻钟”城市养老服务圈:老有所依、产业渐兴

近日呼和浩特5月20日电 题:内蒙古建“一刻钟”城市养老服务圈:老有所依、产业渐兴

作者奥蓝

5月,内蒙古已渐渐有了夏的气息。在和平街红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每天的活动室都被各个老年社团排得满满当当。唱歌、演京剧、写书法、走时装秀……

“我们街道一共有7个社区,每个社区都有老年人活动中心,采取居民自治的形式。这是最大的一个,5300平方米,每天人流量都在千人以上。”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和平街辖区4平方公里,人口超5万人,其中7900余名是老年人。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权告诉记者,他们整合社区资源打造了好多居家养老项目,老年人老有所依、生活丰富多彩。

(资料图)图为社工正在陪伴老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兴安街道党工委 供图

(资料图)图为社工正在陪伴老人。 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兴安街道党工委 供图

内蒙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内蒙古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515.05万人,占21.45%。

2020年起,内蒙古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如今已基本建成城市“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全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整体覆盖率已经达到97.3%,老人们享受助餐、助医、助育、助洁、助急、助行等便民养老服务,最多只需要步行一刻钟的时间。

不同地区因地制宜,都在探索适合当地的养老方式。

内蒙古自治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材料显示,如今,内蒙古已建成1685个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它们中,既有1018个像红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这样的社区养老服务站,还有269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和398个日间照料中心,社区老年餐厅数量也达到629个。此外,还有不少公益服务团体将养老纳入公益服务范畴。

(资料图)图为家庭教育指导师为养老护工人员做指导。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兴安街道党工委 供图

(资料图)图为家庭教育指导师为养老护工人员做指导。 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兴安街道党工委 供图

“我们这里是以‘无偿+低偿+有偿’的服务方式,以‘公益与市场结合、医疗与养老结合、社区与居家结合’为定位,解决老人吃饭难、看病难、家务难的三难问题。”张权告诉记者,服务中心之外,街道还通过聘请专家顾问、委托第三方运营、与家政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推出为老餐厅及医疗康养等服务。

距离这里千余公里外的呼和浩特是内蒙古首府,当地也分布着219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它们链接的800多家餐饮、家政企业,形成优质服务供给网络,提供全托、喘息服务、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等服务,推动“点菜式”就近精准服务。

蕾娜范仕奇养老综合体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人民路街道引进的,主要针对失能、半失能、重症老人的全托服务机构。目前住在这里的34位老人年龄都在80岁以上。午后的这里一派闲憩气息,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分散在3楼活动区,有打牌的、有看电视的、也有沿着楼道慢慢复健的。工作人员行走其间,进行照料。

保证一日三餐的营养均衡;定期组织适合老年人的集体活动;兜里时刻揣些小零食,哄有情绪的老人开心;观察没有表达能力的老人,判断其状态;为常年卧床的老人每天换洗衣服,定时翻身换尿布……这样的日常照料看似平淡,却是如今很多家庭无法长期、稳定提供的。

“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我们全都管。吃不进去的,我们来喂;排不出便的,我们想办法处理。”护工陈辉来这里两年了。她告诉记者,这里一共8名护工,大家三班倒、持证上岗。“虽然看上去很平凡,老人们也不会给我们过多的回应。但我们都知道,这份工作多么有意义。”

如今,越来越多的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提上日程,越来越多的虚拟养老院、网购服务等信息化手段使得“一刻钟”养老服务圈的服务效率越来越高,服务半径越来越长。

(资料图)图为蕾娜范仕奇养老综合体的工作人员正在照顾老人。刘文华 摄

(资料图)图为蕾娜范仕奇养老综合体的工作人员正在照顾老人。 刘文华 摄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养老已成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一环,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承载,正在孕育诸如行业培训、老年大学、社工服务等越来越多的就业创业机会。

“养老是一个朝阳产业,市场刚刚起步,但已经有了很多市场主体。”2022年11月,乌兰浩特市兴安街组织建设非公党组织孵化基地和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目前共有12家企业和7家社会组织入驻。街道党工委书记郝正一坦陈,目前,当地养老产业还处于逐步成熟的阶段。“未来一段时间,还要依靠民政部门、街道和社区等与市场主体们共同努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内蒙古养老服务中心对外表示,2023年将继续推进城乡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内容包括完善评价机制、推进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组织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等。(完)

【编辑:唐炜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87头条 » 内蒙古建“一刻钟”城市养老服务圈:老有所依、产业渐兴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