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秭归:“农”墨重彩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一筐筐脐橙乘上小火车、搭上无人机,穿梭于田间地头、飞跃在峡江天堑……初冬的秭归,出门是果园,放眼皆江景,一幅幅“采‘橘’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田园生活画卷跃然眼前,到处彰显着和美乡村的全新图景。

乡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也是广大农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故土。近年来,秭归县一以贯之地系统谋划推进、不断丰富内涵、加强实践探索,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入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带动乡村产业升级、重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个独具秭归特色的现代版“桃花源”已开始走进现实。

产业为本、强技赋能,谋实乡村宜业“钱景”

走进秭归县水田坝乡,中国橙谷·离地运动小镇打造的平湖赛龙舟、橙园小火车、高空滑翔伞等旅游项目迎来络绎不断的游客;脐橙洗果包装厂里先进的鲜果光电分选设备,自动将脐橙按大小、水分、糖度等指标进行分类,按照不同消费市场需求走向全国各地;脐橙、核桃、茶叶、苹果柿等实用技术培训教材成为村民新宠,院坝聚会也讨论不停……

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决胜之要。村村主导产业提能升级,户户有新的增收能力。这是秭归立足产业发展,以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助力产业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秭归县围绕产业延链扩链补链,统筹财政、农业、林业等部门涉农资金,积极争取产业集群发展资金,支持柑橘、茶叶等农业主导产业链提档升级,使农户有了稳定的产业收入来源。

在此推动下,秭归县培育出以屈姑、多美橙等企业为主的脐橙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率先在湖北省建立柑橘深加工全产业链条,推出了脐橙酒、脐橙醋、脐橙茶等100多种加工产品。秭归县还将果园建成花园,开发乡村脐橙园风光游、采摘游,建成郭家坝镇烟灯堡村等12个农旅融合基地,“诗和远方”“橙意”满满。

为拓展秭归农业产业发展空间,秭归县还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为契机,突破性发展电商产业,做大做强秭归华维物流电商园、辰颐物语电商产业园、秭归脐橙文旅小镇等县内电商产业孵化平台,催生出“千军(电商企业)万马(微商)”的电商营销队伍。目前,全县电商个体户1.3万余家,电商从业人员达6万余人,每年网销脐橙22万余吨,销售额35亿元,1.5万名青年留乡或返乡开展“家庭直播”卖橙。

为充分释放柑桔种植的潜在生产力,实现种植效益的最大化,秭归县还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依托订单销售、股份合作、土地流转、生产托管等方式,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目前,秭归县已培育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26家、家庭农场974家。仅屈姑国际农业集团,一年就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200多个,间接带动当地2.5万农民增收致富。

特色产业激活了秭归县乡村经济。如今,该县脐橙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00亿元,全县40万亩柑橘亩均收入达1.5万元以上,涌现出邓家坡、王家桥、彭家坡等12个亿元村,带动26万人稳定增收。

强基壮骨、改善环境,擦亮乡村宜居“底色”

推进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一环。在海拔达1300多米的秭归县磨坪乡磨坪村大山深处,干净整洁的乡村公路宽阔通畅,色彩缤纷的小水果点缀路旁,一幢幢传统风貌的民居错落有致地镶嵌在田野间,宛如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在村民杜万鸿的记忆里,以前的磨坪村一条泥巴路、出行满脚土。这几年,村里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硬质马路通到家,旱厕不见了,垃圾要分类,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大大提升了磨坪村的“颜值”。

乡村环境不仅要“整洁”更要“靓丽”,近年来,秭归县自我加压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第一场硬仗,从推广“三山三料”垃圾分类模式,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到鼓励利用房前屋后及闲置土地发展“五小”庭院经济、打造“最美庭院”,再到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高位推动、狠抓落实,让乡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为实现美美与共,一系列重要行动得以开展——

稳步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县累计建改农村户厕68576户,普及率99%以上。大力开展“清洁家园·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共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1458万元在全县105个村开展了以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配套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前已完成97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省级卫生乡镇、卫生村(社区)实现全覆盖。

推行污水处理设施与集中管理相结合的运行管护模式,投资4963万元在11个乡镇建设11座垃圾压缩中转站,配套垃圾桶、沤肥桶、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桶等基础设施,乡实现乡镇生活垃圾一体化收集转运处置。创新探索低山“公益创投积分制”模式,半高山“二次四分法”模式,高山“三料利用”模式的“三山三料”垃圾分类模式全省推广。

整合涉农项目资源,推行“猪-沼-果”“猪-沼-粮”等生态种养循环模式,有效缓解杨林、两河、梅家河等畜禽养殖重点乡镇环保压力。率先在杨林桥镇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探索“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努力构建良好的生态循环产业链。

围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构建“县级主导、乡镇实施、部门协作”机制,掀起最美集镇、最美乡村、最美庭院“三美”创建工作热潮,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县建成2个“最美集镇”、24个“最美村落”、150个“最美庭院”,87个行政村获得省级生态村称号,12个乡镇全部创建为省级生态乡镇。秭归县也摘得首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并获“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等称号。

内外“塑形”之后,“中华屈氏第一村”万古寺村、“中华第一漂”槐树坪村、“三峡竹海”四溪村等一个又一个实现蝶变的“风景村”正在纷纷呈现,秭归县芝茅公路成为游客竞相打卡的“网红路”。如今的秭归乡村,到处尽显山水之美、风情之美、环境之美。

“风景好、‘颜值’高,现在不少人在闲暇时间都来我们这里旅游。”秭归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兰华锋说。如今,秭归的农村不仅是靠着实干发展起众多特色产业,还靠着“颜值”吃起了“旅游饭”,点燃了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悉,秭归县已连续五年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目前已通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省级初验。据统计,今年仅中秋国庆假期期间,秭归县就接待游客94.8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78亿元。

党建引领、治理有效,勾勒乡村和美“蓝图”

“村落夜话”“屋场会”“屈子同心驿站”……一个又一个基层组织和群众共商共议的平台在秭归县不断涌现,形成了协商有阵地、群众广参与、服务暖民心的乡村治理新格局……这是秭归和美乡村的新变化。

建设和美乡村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如果说秭归的美丽乡村建设更多让乡村具备了外在美,那么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则进一步促进其内在的和谐美。

近年来,秭归县坚持重心下移、大抓基层导向,牢牢把握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机遇,以农民为本,让群众站“C位”、唱“主角”,探索走出一条乡村善治新路。

乡村治理首先是要建强乡村治理阵地。在坚持“群众自愿、利益共享、产业趋同、规模适度”等原则基础上,秭归县将全县167个行政村细划为1621个村落,让小村落真正成为利益共联的“大家庭”。同时,重构组织体系,纵向全覆盖成立小区(村落)党支部(党小组)和小区(村落)理事会,横向培育环卫、健身、文化等各类社会组织440个,还紧盯村落服务痛点,民主推选村落“两长八员”9000多名,让治理合力聚起来,筑牢乡村治理“主心骨”。

选优配强了乡村治理骨干力量,秭归县还不忘将“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五共工作法融入治理全过程,从创建“幸福驿站”,有效化解基层“神经末梢”管理失位与失灵难题,到搭建“村落夜话”议事平台、民主协商凝聚发展共识,再到构建“六小”村落文化供给模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让群众在乡村建设中由“配角”变为“主角”,不断擦亮乡村治理的“底色”。

此外,秭归县还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机制,积极推行“公益银行、积分超市”机制,以小积分带动群众“全参与”志愿服务、义务服务等“常态服务”,用好用活“以奖代补”项目激励机制,将群众有效参与村落自治的成效作为村落奖补资金申请、惠民项目支持的重要依据,激发村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推动基层治理创新、服务创新。

喜看沃野织锦绣,乡村振兴正当时。从产业兴旺到乡村振兴,从生态宜居到治理有效,如今的秭归,一个个山水相依、有形有魂的和美乡村正在渐次崛起,一幅“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有活力、有福祉”的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李颖、李伯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87头条 » 湖北秭归:“农”墨重彩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