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5月22日电 (谢梦圆)“考大学进生物专业并不易,但现代生物产业出口不大也不强,导致毕业生出路堪忧,所以有人说生、化、环、材这几个大专业是天坑。”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名誉院长、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邓子新认为,合成生物为这四大专业带来新机遇,“合成生物学的重点恰恰就在这几门课,那这几个专业的天赐良机又来了。”
21-22日,2023年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战略联盟年会暨新发展论坛在沪举办。期间,邓子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发展合成生物学,有优势也有劣势,只有发挥优势、补足劣势,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他所说的合成生物学被称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深度融合了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工程学、生物化学、信息技术等多个尖端科学,正在引领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是全球战略布局的新兴重点领域,将为满足人类健康、绿色低碳、生物安全等需求提供颠覆性技术,为生物经济飞跃发展提供重要支柱。
近年来,合成生物学在中国深受重视。出台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明确将“合成生物”列为科技前沿领域攻关方向之一。
然而,现阶段中国的合成生物学发展基础相对较弱,且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还有发展空间,“国外的生命科学发展得确实好一些,毕竟他们积累的时间长,而我们相当长时间都是在追赶,这两年我们在跑步,跟别人的距离在不断贴近。”邓子新说。
据他介绍,从面上看,中国合成生物学似乎在化工方面和环境方面发展更多,“这是因为我们原来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基础方面跟人家不一样,发达国家重在下游精细的加工、制造、包装和应用的细分方面,在大健康各个领域的基础比我们有优势。”他表示,现在中国合成生物学产业的发展不应再局限于原料生产了,“我们也应发展后期的精细制品,对生产的原料进行加工复配,对短板进行补充,能形成成熟品牌化的药物、化妆品、保健品、或健康的食品。”
能不能颠覆原先的生产方式?能不能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产业的升级转型?在他看来,都需要让不同学科实现整合,最终通过人才和交叉互补的专业化团队,及其与现有产业的密切对接补足短板。
人才,是邓子新在采访过程中多次提到的字眼,对于发展生物医药而言,他认为生化环材这四大专业的人才都是合成生物学需要的人才基础,但特别注重培育观察力、想象力、创新能力都非同寻常的综合性人才,才能推动合成生物学发展,“各门学科的知识不能是孤立的,今后的人才要更要注重综合性、更敏感和更有创造性的哲理思维。”据此,他认为当下并非要改变人才结构,而是要改良相关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在邓子新看来,中国发展合成生物学具有举国体制、科学家储备量大、团队科研体系、应用场景广泛,生物和医疗资源都很丰富等多重优势,因此他对该领域在未来的发展有信心,“我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劣后,我想过用不了多少年,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也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会成为医药生产大国。”(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87头条 » 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合成生物学会让所谓的“生化环材四大天坑”成为“天赐”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