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拖沓、游戏相似 综艺节目不能走量不走心

综艺节目不能走量不走心

【影视锐评】

近年来,综艺节目创作注水问题屡屡被观众诟病。期待已久的综艺上线,却发现只是用片段拼凑剪辑的先导片;一期节目动辄两三个小时,情节拖沓;明明是新节目,却有很多桥段似曾相识。观众被冗长的内容消磨得没了耐心,于是开启倍速观看模式,或切换至短视频平台了解节目精彩片段。综艺节目创作注水,不仅稀释了观众热情,还带偏了产业生态。

总结综艺节目的注水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次不分,重复、冗余信息过多。不管是营造轻松愉悦氛围的慢综艺,还是以竞技为主的户外综艺,都从嘉宾接到邀请开始记录,出发上车、途中采访等环节巨细无遗。这些本该是花絮内容,却常常以“先导片”的名义出现在需要付费观看的正片序列。好不容易进入正题,故事东拼西凑,素材随意堆砌,嘉宾的插科打诨、程式化的游戏互动占据了大部分叙事空间,主线情节却成了点缀。更有甚者,对容易上热搜却于故事讲述毫无帮助的桥段大肆渲染。比如户外综艺里某位嘉宾跌倒的情节,要用不同机位重复播放多次。恋爱综艺里男女嘉宾的手不小心碰了一下的画面,也用慢镜头着力渲染。除了正片时长被拉长,综艺节目还增加了花絮、直拍,实际上内容都大同小异。

另一种注水方式是题材类型扎堆,用新瓶装旧酒。部分综艺题材类型出现创作瓶颈,很多节目赛制、流程都是复刻经典模式。除了大的类型框架缺乏新意,具体情节也落入俗套。无论是室内访谈游戏类综艺,还是户外竞技真人秀,游戏环节都离不开你画我猜、传声筒、猜歌名、撕名牌等几个项目。节目在嘉宾邀请上也有一定重合度,某位艺人火了,就成为综艺节目争相邀请的对象。有观众无奈地说:“差不多的嘉宾,差不多的游戏,我都分不清自己看的是哪个节目。”

综艺节目注水,首先与创作过度追求商业价值,违背艺术规律有关。赞助商在与节目组签订合同时一般会规定产品的露出时长。艺人参演综艺节目,也希望增加曝光度。所以,节目篇幅越长,意味着品牌和艺人的曝光时间越长,可能会给观众留下更深的印象。于是,篇幅注水成了照顾多方诉求的办法。其次,综艺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可呈现内容越来越多。以前节目主要在棚内录制,主持人和嘉宾站在舞台上,内容相对单一,所以素材较少。而现在的综艺节目拍摄场景更加多元,棚内除了主舞台,还增加了观察室、化妆间等场景。户外场景选择更多,几乎可以做到“移步换景”。即使是在一个固定地点,几乎每位嘉宾都有专门的摄像机直拍。几十台摄像机不停歇,积累了大量素材,剪辑时又出现取舍不当的现象,内容难免冗长重复。再次,一些综艺节目创新乏力。面临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受众趣味,有的创作者不敢轻言创新,所以将创作视野局限于已通过市场验证的成熟模式或常规类型,以低成本、高效率生产形制标准的“文化产品”。这种理念虽然能控制市场风险,却压制了从业者的创造力,造成内容同质化。同一类型缺乏创新的“水货”多了,还会导致“赛道注水”,造成产能过剩。

因此,综艺节目创作不能光走量不走心。要拧紧“注水龙头”,我们必须加强精品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为行业持续生产优质“干货”。创作者应坚守艺术追求和价值导向,以匠心打磨故事,以诚意锻造品牌。在策划主题立意时打开格局,挖掘更多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内容。在拍摄、剪辑时应将艺术质量放在首位,让节目内容围绕主题展开,服从叙事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可以深耕传统类型,也可以开辟新型样态。但不管采取哪种路径,都应勇敢走出创作“舒适区”,减少自我重复,让有意思的文化娱乐功能充分融入有意义的主流价值观。令人欣慰的是,近两年综艺节目领域涌现出劳作纪实互动真人秀、文博类节目等新类型、新形式,持续不断地为创作注入源头活水。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创作挤掉水分,从业者将以更加严谨的创作态度推出更多扎扎实实的精品力作,使综艺节目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作者:周逵,系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光明日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87头条 » 情节拖沓、游戏相似 综艺节目不能走量不走心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