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走进《中国智慧中国行》,循着古语的一笔一画,让我们共同开启一段探寻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旅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愿同各方一道努力,秉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讲信修睦,合作共赢,向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稳步迈进。”
讲信修睦,以和为贵,实现和平发展、共同发展,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基因。
“讲信修睦”出自《礼记·礼运》,全句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上古时代,“信”是为人、处世、治国的重要原则。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是不能稳固的;“睦”在《说文解字》中意为“目顺也。一曰敬和也。”一个人的目光平静温和,能让人产生亲近感,由此引申出人与人融洽、亲近、友善的关系。
“讲信修睦”,便指人们通过讲求诚信,建立起相互信任、密切联系与普遍认同的共同价值,为建构团结、稳定、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提供必要的现实基础。
“讲信修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准则,在历史发展中延续、传承,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基因与文化符号。
明朝永乐三年,郑和率领二百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多名人员组成的船队,扬帆远航,拉开七下西洋的帷幕,历大小三十余国,涉远洋十万余里,足迹遍及亚非等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上郑和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中国奉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给予邻邦巨大帮助,交了很多朋友。”
革命年代,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当中说:“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纯洁,不能欺骗自己,不能欺骗人民,也不能欺骗古人。这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优点。”
中国共产党践行“讲信修睦”理念,对内取信于民,对外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便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964年,中国政府宣布以平等互利、不附带条件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
此后,中国同多个发展中国家建立起了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援建了坦赞铁路、毛里塔尼亚友谊港、中非友谊医院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这一时期,中国克服自身困难,为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支持。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同外部世界的互动日益频密,外交体制机制建设也日益完善,逐渐走出一条新型大国外交之路,为世界范围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开辟新的路径。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向何处去?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之问。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包含“讲信修睦”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一面鲜明的旗帜。
一直以来,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的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例如,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东非有了高速公路,马尔代夫有了跨海大桥,中欧班列成为保障全球物流稳定畅通的重要“生命线”。
长期以来,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担当尽责——参与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合作机制,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促进沙特和伊朗的和解……
中国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国家层面,中国与越来越多的友好伙伴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地区层面,中国同周边国家加强了合作;全球层面,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取得成绩。现实已经证明,互利合作必将取代“零和”博弈,多边主义必将战胜单边主义。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博大的胸襟和宽广的视野应对各种问题挑战,讲信修睦、胸怀天下,必将带领中国与世界携手,合作共赢,创造全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编辑:邵婉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87头条 » 说文解词|从“讲信修睦”里看大国外交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