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全链条”监测 提升防震减灾现代化水平

【解说】2023年,是四川汶川8.0级地震15周年、芦山7.0级地震10周年。近日,应急管理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对2023年一季度全国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会商分析。据悉,今年一季度,中国大陆地区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22次,主要集中在新疆、四川、西藏等地。如何实现地震科研观测?哪些数据异常与地震孕育有关?近日,记者走进四川省地震局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以下简称西昌站)一探究竟。

【解说】据悉,西昌站始建于1971年,东临邛海、西靠泸山,主要承担着凉山州及邻区的地震监测预报预警核心职能。凉山州及邻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多样、断裂带纵横交错,历史上曾发生多次中强以上地震。西昌作为凉山州州府所在地,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川滇重要交通枢纽,具有区位和构造上的优势,同时也具备开展地震监测和科研的有利条件。

【同期】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党总支书记、站长 胡德军

我们中心站辖区站点多、分布广、手段丰富,主要有地下流体、地形变、地磁、地电还有测震类的监测手段。就是(能够)对我们辖区内的地震活动还有异常信息进行监测,和综合分析预报,及时地向相关部门提供我们的判定结果,向地方的党委政府提供防震减灾的决策依据。

【解说】胡德军介绍,由于凉山境内天然井、泉众多,在水文水化观测、分析方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21年,西昌站建成了四川地震系统唯一的标准水化实验室,为获取震前的地下流体物理和化学异常信息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

【同期】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水化台实验室离子气体测项负责人 蒋川

我们实验室主要是监测川32井它里面的(地下水)的钙离子、镁离子以及碳酸氢根离子以及水中的一些其他的溶解气的一个变化。川32井相当于是一个深井,它跟地下有一定的联系,如果说是地下有变化,它的这种变化就可能反映到它的井水当中。比如说地下出现了地壳的变动,氡就会更多地溶解在水中。(过去)地震前它有过这种异常,但是说是不是这种前兆异常,是不是跟地震有联系,我们还在探索研究当中。

【解说】距西昌站60余公里外的冕宁地震台就是地磁、地电观测的主要场地。西昌站电磁学科组长何昶彬介绍,地电阻率观测的电极都深埋在地下,通过观测地下介质的电性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监测到该区域地下应力的调整情况,从而捕捉到震前的地震孕育及发生的异常信息。

【同期】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电磁学科组长 何昶彬

我们主要是负责冕宁安宁河这一片区域的一个地下介质电阻率随时间的一个变化情况(监测)。仪器每天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网络传送到数据库。我们每天对数据进行一个预处理,预处理主要是处理前一天或者是一段时间的数据情况,如果发现了异常变化,我们通过一些(数学方法)去(除)干扰,(与)其他的一些科学手段(对比),确定是否跟地震孕育过程有关。

【解说】如何对海量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西昌站的数据中心就是各类地震监测数据的汇集地。每日各台站的监测数据都会汇集于此,再由相关工作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中心也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监控,提升了监测站点的异常发现和处理的及时性。

【同期】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运维室主任 颜欢

我们的数据中心就是将这些数字化观测台站的数据进行一个汇集和交换和展示的一个地方。我们的地震科学仪器,它的监测的精度是非常高的。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有很多的人为的生产活动,它也会带来一些观测到数据的变化(干扰),而这些人类的生活生产带来的干扰异常变化是需要我们(提前)进行剔除的,不是所有的数据都是能用的。我们对监测到的这些(数据)会进行一个科学的分析和标注(处理),得到一个真实有效的数据,发现的任何一个微小的异常的话,我们都会进行会商,对我们的震情(趋势)进行一个研判。

【解说】此外,在正在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中,西昌站是该工程凉山片区的承建主体。按规划该工程将沿凉山州几大断裂,新增大量测震、形变、流体和电磁野外观测站。目前,该项目凉山片区工程正在进行综合形变观测山洞工程勘查。

【同期】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党总支书记、站长 胡德军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成后,它是一个集野外观测、数字模拟、科学验证以及成果应用为一体的一个科技创新平台。建成后它能够提高我们国家抵御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加快推进地震科技技术的发展,为实现防震减灾现代化、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风险奠定一个基础。

【解说】在胡德军看来,我国地震预测预报还处于探索和经验积累的初期阶段,地震预报仍是世界性的难题。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任重道远,还需要一代代地震工作者的努力。

杨予頔 王鹏 刘忠俊 四川凉山报道

责任编辑:【罗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87头条 » 探访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全链条”监测 提升防震减灾现代化水平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