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4月24日电(张煜欢 朱凌捷)24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下称“浙大儿院”)的病房里,小患者成成(化名)正背着一个双肩包,与身旁的家长嬉笑互动。他的外表看着与普通少年无异,但其实“内”里大有不同:他拥有一颗人工心脏,每天都要进行“充电”,双肩包中装的正是人工心脏电池。
今年2月,心衰进入终末期的成成在浙大儿院成功进行了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刷新了国内该手术最小年龄、最低体重的纪录。浙大儿院党委书记、心脏中心主任舒强告诉记者,经过两个月时间的康复,目前成成已经能过上接近正常人的生活,心功能恢复到Ⅱ级水平。
据了解,成成出生后因为喂养困难,就医后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虽然知道孩子病情危重,但他的家人却从未想过放弃。在积极治疗的过程中,成成服用的药物种类不断增加,但疾病进程却无法改变。
近一年,成成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会气急、心慌,其病情逐步进入终末期阶段。为了缓解孩子疾病进程,成成父母还带着他从海拔较高地区搬到了江南地区。
今年1月,因感染新冠,成成的心功能越来越差,严重的时候甚至不能下床。他的父母在了解到浙大儿院正在开展人工心脏临床研究项目后,决定带孩子前来就诊,祈祷人工心脏能为孩子带来转机。
2月25日,在经过医院精密详细的术前评估和前期准备后,成成被推进手术室。舒强介绍,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对团队要求极高,是一项高风险手术,面临着终末期心衰患儿围术期风险和长期心室辅助系统独特血流动力学特点等挑战。
“而且12岁的成成体重只有30.2千克,无论是年龄还是体重,都突破了以往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的下限。”舒强说。在主刀医生的娴熟操作、体外生命支持团队的默契配合与心脏监护、麻醉、超声、护理等多方团队的积极支持下,成成的手术成功进行。
他的手术共历时192分钟,在术后不到24小时,成成就苏醒了,并且各项生命体征平稳。这也标志着浙大儿院人工心脏临床试验取得了重大突破。
“人工心脏植入不只是一场手术,还需要长期专业化管理,背后是多学科的通力合作和强大的综合实力支撑。”舒强说。
术后7天,成成便可下地进行小范围活动,术后42天他便顺利出院。“孩子现在胃口很好,能够健步行走,还参加了简单的户外娱乐,比如放风筝。”成成妈妈说,目前家人们对成成的生活和恢复状态都很满意,成成也没有觉得自己与他人不同。与此同时,医院团队还在远程管理成成,每天记录他的生命体征、人工心脏参数、进出量等。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约有40000例未成年患儿因心力衰竭住院,人工心脏为这些患儿带去一个生存的机会和活下去的希望。舒强说,人工心脏植入后,在让心脏得到充分休息的情况下,心肌是如何发生逆重构机制的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答。(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87头条 » 12岁少年变身“钢铁侠” 植入人工心脏开启“充电”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