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式社交”引爆年轻人朋友圈

近两年,MBTI性格测试持续在大众社交领域爆火。热度峰值过去之后,最近,又有几条与MBTI相关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其中,最火的一条莫过于词条“为i做e”。

不关注MBTI性格测试的人或许会被热搜词迷惑:什么是“i”?什么是“e”?什么又是“为i做e”?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A、“为i做e”,MBTI话题的又一次引爆网络

实际上,“e”和“i”是MBTI性格测试设定的两个基本维度,前者是英文字母Extrovert的缩写,指代外倾,后者是英文字母Introvert的缩写,指代内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向和内向。

MBTI性格测试很早被提出。1942年,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在荣格人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一套新的性格测试体系,命名为“MBTI”。这套理论通过将4对反义词词语,相互交叉搭配,把人的性格分成为16种基本类型,比如说enfp、intj、esfj等。

4月6日,MBTI热度卷土重来,相关话题“为i做e”登上微博热搜,起因是B站UP主发布了一条名为“当一群陌生i人被塞进一间KTV”的视频。

视频描述了这样一幅生活场景:一群i人(内向型人)聚集在一个喧闹的KTV房间,为了避免尴尬,部分内向人被迫“变身”气氛活跃小能手,主动打开话题,与旁人闲聊……这一行为,被网友调侃“为i做e(外向型人)”。

累计至今,该话题在微博上已经突破了2.2亿次点击量。数据显示,1.8万人发表原创文章对此进行讨论。“太准了,这说的不就是我吗?”“甚至把自己骗到了,以为自己就是e人”“今天也是为i做e的一天”,话题下方,不少网友表示“为i做e”精准地道出了自己内向式的社交窘境。

流行梗“为i做e”还衍生出一个反义词“为e做i”,指的是当一个性格外向的人,融入比他更活跃的群体,会趋向于表现出内向的一面。

B、MBTI人格测试进入年轻人社交圈

资料记载,20世纪末,MBTI性格测试就曾在欧美国家流行过,只不过近两年,它在东亚国家的热度也开始不断攀升了。

许多人将它应用到了社交关系之中。不仅能在网络上看到一众网友对此发表的讨论,打开真人秀节目,嘉宾登场,见面互相问候的第一句话也不再是“你的爱好是什么”,而是“你是什么MBTI人格”。

生活在韩国的80后女生金仙映向记者介绍,韩国人将MBTI看作是“MZ世代(1980-2000年生人)”的象征,“有些80后可能不太熟悉,但是90后、00后基本都知道自己的人格类型。之前我们见面都是问血型,现在改问MBTI。”

去年韩国《中央日报》发布了一则报道,称MBTI是“热火的21世纪的算卦”。韩国檀国大学心理学教授林明浩在接受采访时,分析MBTI性格测试在年轻人社交圈流行的原因。他认为,MBTI测试风靡与人们渴望更高效、节奏更快的恋爱和求职体验有关,“今天的韩国社会认为,只有提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适合哪种类型,才是最有效率的”。

一般而言,要知道自己的MBTI人格,测试者需要完成一套标准测试题。记者发现,目前网络平台上已经有很多商家售卖MBTI性格测试题库,有28道题的,也有96道题的。另外,红起来后的“MBTI”,也早已变成了商家广告的营销点。比如说,一些商品会特意标注“适合xxxx类型的人,转运。”

喜欢用“MBTI人格”界定社交关系的90后杨丹告诉记者,她不认为这套理论是科学的,但是又觉得里面的性格测试很准确,“和星座分析一样,有些人相信,有些人不相信。对我来说,可以帮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吧。”

C、你以为测试结果是“你本来的样子”实则是“你想成为的样子”

MBTI并非受到全部年轻人的推崇,一面,崇尚MBTI性格测试的人疯狂地夸赞它的精准度,另一面,也有不相信心理测试的网友提出疑问:复杂的人性被简单划分成16种类别,这不就是在贴标签吗?

网上还有一则帖子吐槽,MBTI正在成为一些人“不讲礼貌”的借口,“口出狂言”被粉饰为“心直口快”,是因为自己是e(外向)型人”,“冷淡无情”被美化为独立超然,是因为自己是i(内向)型人……

MBTI性格测试被应用于各种人际社交场合,是否具有合理性?心理咨询师徐娉婷说,有效的测试其实是需要实验和数据支撑的,需要有信度和效度支持,所以如果只简单回答了几十道问题,就得到结果,这样的测试可靠性要打一个“问号”。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无论是过去的星座还是现在的MBTI,直接拿来对所有人进行‘性格定义’是不全面的。在做信效度(信度:是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效度:实验是否有效、明确)测试时,‘量表’是一个最基础的概念,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量表,某一张表只有特定的适应人群。”

事实上,MBTI性格测试所依存的荣格人格理论,创始人荣格就曾解释,性格测试本身没那么大的科学性,受情绪、环境、时间的影响很大,结论也不唯一。他也曾说过:“人格类型不是静止的,而是随时间不断旋转。”

那么,为什么MBTI性格测试理论能够在社交网络中泛起那么大的“水花”?徐娉婷认为,测试的走红,说明人们有认识自己、探索自己的心理需求,并且这份需要逐渐变得明显。

从她观察到的结果来看,MBTI性格测试给出的结果大多数呈现的内容是“优点”,而且具有模糊性和普遍性,“人们都希望自己是可爱的、美好的。太过陷入其中,会掉进陷阱,以为那是‘你本来的样子’,实则是‘你想成为的样子’。”

她还提到,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巴纳姆效应”。据《咨询心理学》一书所写,“巴纳姆效应”指的是,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特别是给予高度评价)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D、性格测试引发对自我的觉察,同时也是种链接社交的方式

采访中,徐娉婷还告诉记者,MBTI性格测试虽然不一定准确,但是加以合理运用,反而会引导人往积极情绪靠拢。

比如说,最近心理学期刊《Frontiers in Psychology》刊载了一篇来自于南京大学的论文。该篇论文研究发现,笼统的MBTI测试结果,有一个好处,它可以帮助年轻人增强自我认同,减少焦虑和抑郁,提升幸福感。

关于这点,徐娉婷表示赞同。在她看来,MBTI性格测试科学性虽然存疑,但它可以作为自我探索的工具,因为性格测试重要的不是测试结果,而是测试过程,引发你对自己的觉察和思考,同时它也是一种链接社交的方式。

“MBTI给到的正面反馈,对测试者有积极帮助。当你关注到自己的积极面,你就会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如同自我实现的语言一样。”另外,徐娉婷特别提醒,不建议回避消极事物,正视负面事物,不去压抑与回避,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前文我们提到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也多次在署名文章中透露,个人的人格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人格的形成具有影响。另外,人格动力也能推动人格的发展,他把这个过程称之为“自我实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87头条 » “MBTI式社交”引爆年轻人朋友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