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图腾及发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于哪里(二十五)

中国姓氏图腾及发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于哪里(二十五)

探寻中国姓氏起源:你是上古先贤谁的子孙?快来寻找祖先(二十五)

(卷之二十五)

本章节导读:本章节更新姓氏

慕 连 茹 习 艾 容

慕氏图腾释义

释义】慕,本义是仿效、模拟。引申之义为羡慕、思慕。

得姓始祖:幕(帝舜之祖)

郡望堂号:吴兴

当今排序/人口:第311位/约22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329位

起源

1、出自慕容氏,源自高辛氏,是帝喾的后裔,为慕容氏所改。远古时,有个黄帝后代叫“封”,他到东北部去建立了鲜卑国。他取姓慕容,是意在远离中原之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后来慕容姓的后人,有的地区又简化为慕姓。

2、出自宋代河南开封有慕氏。

3、出自远古帝王虞舜的祖父虞慕(通幕姓)——源于某《百家姓》: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帝的祖父叫虞幕,虞幕的后代中,有一支以他的名字为姓,就是幕氏。后来经过历史的演变,幕姓演变为慕姓;4、慕姓源于晋太子申生(谥号慕君)——出自中国民俗学会编的<<姓氏名号面面观>>第13章的<姓氏与先人名号的关系>;

4、源于达斡尔族,出自清朝时期达斡尔族鄂诺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鄂诺氏,亦称俄嫩氏、鄂内氏、鄂讷氏、斡难氏,为达斡尔族着姓,世居黑龙江北境、鄂嫩河流域一带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no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鄂氏、敖氏、吴氏、慕氏等。

连氏图腾释义

释义】连,即輦,古代用人力拉的车。人走车走者为輦。“轿子”也称“步輦”,这是中国特有的车文化。

得姓始祖:连称公

始 祖 地:山东淄博

郡望堂号:上党、冯翊;清冻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212位/约56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330位

起源】连姓主要源自:芈姓

春秋时期齐国公族的后裔。齐国大夫连称的后代以祖上的名字为姓,称为连姓。

其他传说起源

1、出自高辛氏,远古颛顼之后,以祖字为氏。颛顼的曾孙陆终的第三个儿子名叫惠连,他的后代于是就以他们祖先的字作为姓,于是形成连姓。

2、出自芈姓,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公族有连敖、连尹的官职,后来这两个官职就作为姓氏传了下来。

3、春秋时期齐国公族的后裔,齐国大夫连称的后代以祖上的名字为姓,称为连姓。据宋朝江苏巡抚宋章定所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记载:“连氏,<左传>曰:齐大夫连称之后。”

4、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连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连帅,是西周初期周公旦在镇压了纣子武庚禄父叛乱之后,为了控制远在各地的诸侯国,便将每十个边远诸侯国编为一个连,由周王室派遣或指定某诸侯国之君为首领,称连帅。

5、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连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连长,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小行政区域军事行政长官。

6、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连率,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连率,是汉朝时期对“太守”的别称。

7、源于南匈奴,出自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匈奴铁弗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匈奴铁弗部勃勃称大夏天王,自称云赫连天,他建立了夏国,王族以赫连为氏。史称“胡夏“。

8、源于鲜卑族,出自东晋十六国时期北匈奴吐谷浑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后汉书}中记载,连休:鲜卑族,后代居于山西上党南丰沟一带。

9、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吉林通志》记载:

赫哲族穆里雅连氏,出自古老的费雅喀奇勒尔族,世居黑龙江下游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uliyalian Hala。

清朝晚期以后,赫哲族、满族穆里雅连氏多冠汉姓为连氏、穆氏、李氏等。

总结:

以上连氏源流皆是传说,概不足信,也无有力证据,有历史记载的只有{左传}记载的春秋时期的连称,此乃正史记载,因此中华连氏宗亲会连氏源流研究会一致决定:齐国大夫连称公为连氏唯一始祖,其他概不研究承认。

茹氏图腾释义

释义】茹,本义是喂牛马。茹,表示牛马进食的状态和吞咽草料的样子。古文中的“茹”字,就形同一头牛正在进食,茹的引申有承受、杂糅、柔软等义。

得姓始祖:蠕蠕

始 祖 地:古北狄

郡望堂号:河内、河南;终养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319位/约21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331位

起源】茹姓主要源自:如姓、杨姓

1、出自如姓。汉代有如淳,其后代子孙在“如”字上加草字头为茹姓。

2、出自古代柔然部族。北魏时郁久闾氏建立柔然国,称受罗部真可汗。柔然国也称做蠕蠕、茹茹,源出东胡,为游牧部落,常居于阴山一带。西魏时,柔然部族为突厥所破,遂并如突厥,其部族后人多以族名茹茹为姓。一部分入中原后,以茹为氏,称茹氏。

3、出自鲜卑族。南北朝时,后魏时代北有三字姓普六茹氏(一作普陆茹氏或普陋茹氏),入中原后改为茹姓。

4、源于职业,出自古代茹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茹人,亦称茹者,是古代城池之间的一种职业人官称,受领官家俸禄,但无官职,也就是专门收拾和处理生活垃圾的职业人。其职责是在每日寅时末刻前(凌晨5:00),将城镇中的垃圾收集并运出城外,进行分类处理。

5、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时期官吏如京使,属于以官职称谓加笔为氏。如京使,亦称如京吏,是秦朝末期特有的官称,没有具体职务,是由功勋武将、武臣迁转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官称,也就是武职散官之称。朝廷视需要之时,从其中选拔任之。由于其皆在京城待命,等待朝廷随时召唤使用,因此称为“如京使”。因此,即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如京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如氏、京氏等。

6、源于古氐族,出自唐朝时期白马氐羌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今四川省阿坝地区的茂县、汶川县、平武县一带,聚居着一支古老而独特的民族,通常称为“白马藏族”。

7、茹姓为柔然(又称蠕蠕)汉化后的姓氏。《通志·氏族略·外国大姓》载,蠕蠕入中国为茹氏。又云:“茹茹,其先蠕蠕类,为突厥所破,归中国。”

8、出自杨姓。《周书》载,杨忠赐姓普六茹氏。其后代有支改为单姓茹。

习氏图腾释义

得姓始祖:习响 袭勖

始 祖 地:河南淮阳

郡望堂号:东阳郡、襄阳郡、中和堂、东阳堂、襄阳堂、忠烈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331位/约19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332位

起源

1、源于国名,出自春秋时期习国,属于以国名为氏。中国古代有个习国(今陕西商洛丹凤武关少习山一带),以地为名。习姓出自地名“少习”,春秋时的一个地名。《春秋释例》云:“少习,上雒商县武关也。”,“少习”即名少习山(今陕西省丹凤县),当地的居民就以地名为姓氏,为习氏。

2、源于国名,出自春秋时期习国,属于以国名为氏。习国灭亡后,在其公族子孙以及国民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习氏。到了东汉时期,汉孝和皇帝刘肇在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故楚地淮阳(今河南淮阳)为陈国,敕封西平王刘羡为陈王,同时给刘羡配任的陈国宰相就叫作习响。习氏族人多尊奉淮阳人氏习响为得姓始祖。

在史籍《风俗通》中记载,“习为古国名,汉代有习响,曾为陈相。”

源于国名,出自春秋时期习国,属于以国名为氏。习国灭亡后,在其公族子孙以及国民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习氏。到了东汉时期,汉孝和皇帝刘肇在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故楚地淮阳(今河南淮阳)为陈国,敕封西平王刘羡为陈王,同时给刘羡配任的陈国宰相就叫作习响。习氏族人多尊奉淮阳人氏习响为得姓始祖。

3、源于国名,出自西汉时期大臣息夫躬,属于以避难改姓为氏。

在夏、商时期,在今河南息县之地就有一古息国。周武王灭殷商之后,在十三年(公元1122年),大封姬姓侯爵,将周文王第三十七子羽达封在古息国之地,称息侯,建有息国。

息国曾强大一时,兵强马壮,是监督中原四周诸侯国的军力力量,号称千乘之国,在春秋时期,息国北结齐、郑、鲁等大国,专门南抗楚国,后息国内乱,国势急剧衰败。到了楚文王熊赀执政开始(公元前689年),就持续攻击阻碍楚国向中原发展称霸的息国,到了周厘王 姬胡齐二年(楚文王十年,公元前680年),楚军终于攻破息国,兵灭了其国,国地成为楚国的息县。

息国灭亡后,其王族后裔以及国民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息氏,世代相传至今。到了西汉王朝时期,息氏族人中出了一位著名人物,叫息夫躬。

息夫躬,公元?~前1年,字子微,河内河阳人(今河南孟县)。息夫躬是著名的西汉末期大臣。他早年为博士,在西汉末期汉哀帝刘欣执政时期(公元前6~2年),他与皇后之父孔乡侯傅晏、汝南太守孙宠关系密切,且交游甚广。后擢升位光禄大夫、左曹给事中,封宜陵侯。

息夫躬性格耿正,曾数次上书言事,议论无所避,众畏其臼,见之侧目。他还曾建议修缮京师长安的水利设施,增广灌溉,利通漕运。后因与丞相王嘉政见不合,遂被免官就国(今江苏 江都宜陵镇),后被诬陷“悖污朝纲”之罪入狱冤死。

在息夫躬被捕入狱后,其后裔子孙为避牵连之祸,四散迁逃,其中有改原姓的谐音字“习”为姓氏者,称习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国名,出自南北朝时期西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梁国,公元555~587年,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政权,国都建于江陵(今湖北荆州),史称后梁。

西魏恭帝拓跋廓元年(公元554年),西魏军队攻陷江陵、杀了南梁国梁元帝萧绎之后,西魏恭帝在次年(公元555年)将属下的梁王萧察立为梁皇帝,成为西魏政权的臣皇帝。

由于西梁国土狭小,属地仅有江陵及其附近数县八百里地,因此先后成为西魏、北周和隋朝的附庸国。但是,西梁国一直自居为南朝正统,因而长期与南朝陈国对立。西梁国由于承续了故南梁国的文化,因而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

西梁国共传梁中宗宣帝萧察、梁世宗明帝萧岿、梁惠宗靖帝萧琮三世,到了隋文帝杨坚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废黜了西梁国制,西梁国因此灭亡,仅存在了三十三年。

西梁国灭亡之后,其皇族后裔中多有改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西梁氏,后因避隋朝的迫害,又有改以西梁氏首字谐音字“习”为姓氏者,称习氏,世代相传至今。

5、源于官位,出自宋朝时期官吏习学公事,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习学公事,原为五代时期后周政权设置的官位,隶属于中书门下省,后来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了北宋王朝之后,在中书门下省设立了五个基本的衙门,称作五吏房:一是总房,又称孔目房;二是吏房,三是户房,四是兵礼房,五是刑房。这五个部门综管处理所有的文书事务。

到了北宋神宗赵顼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重新设置“检正五房公事”一名,总管兵监督五房吏各项事务,该官员又称“都检正”。为此,在五房吏各置“检正公事”二人,各自掌管本房事务,简称“检正”。

所有的“都检正”、“检正”皆由京官充任,已经被皇帝选定为充任者,就叫做“习学公事”,然后经由吏部审核之后,分派至相应岗位进行见习,待前任“都检正”、“检正”离任后继任,其后便称“都检正”或“检正”。如若在任的“都检正”或“检正”处于重大国事期间而一直不离任他调(如大规模战争、大范围自然灾害、持续宫廷内乱等),可怜的“习学公事”就一直在岗“见习”,不得他调。

到了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宋神宗对朝廷职官制度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史称“元丰改制”。期间,废除了“都检正”、“检正”之官称,其职能分归“中书舍人”、“给事中”、“尚书左司郎”、“尚书右司郎”,但“习学公事”之称仍旧保留。到了南宋高宗赵构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又重新恢复“检正诸房公事”二人,第二年又废除。到了宋绍兴二年,再重新设置“检正”一名。

该职官模式在辽国、金国、西夏国等少数民族政权中皆有仿设,职能亦相仿佛。

在习学公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习氏世代相传至今,其中不乏少数民族政权中相应官裔汉化冠改汉姓者。

6、源于官位,出自明、清时期官吏教习,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教习,是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教育诸王子而专门设置的官员名称,后成为官学教师的官名。其职能在史籍《明史·职官志》、《清通志·职官略》中皆有详细记述。

明朝时期,朝廷先选一些优秀的进士入翰林院学习,时称庶吉士,给这些庶吉士们教授课程的官员就称作“教习”。自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开始,命学士充任。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以后,专以礼、吏二部侍郎兼掌教习。

清朝时期沿用明制,在翰林院设庶常馆,由满、汉大臣各一人任教习,选侍讲、侍读以下官任小教习。各亲王府、官学中亦有设教习。清朝末期,政府出面大力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称为“教习”。这种称谓一直沿用民国初期,后被教育总长蔡元培统改为“教师”,一直沿用至今。

在清朝时期的满族教习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官职称谓为汉姓者,就称习氏、教氏,世代相传至今。如清康熙年间著名的江宁巡抚哲伯·玛祜,哲伯氏,满语为Jebe Hala,满洲镶红旗人,世居罕楚哈(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初为淳亲王府教习,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特别提授江宁巡抚,他一生为官清廉勤劳,曾上密折指责康熙大帝的爱臣曹寅(曹雪芹的祖父)银饷亏空,其后裔子孙中即有习氏。

分支姓氏

先祖:袭勖 出现时间:明朝嘉靖年间

明朝嘉靖年间村里出了个博学多才的教书先生袭勖才改姓“袭”的。关于袭勖改姓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说袭勖教育出的学生中有四人中了进士,同朝为官。皇帝为了嘉奖他为国培养出了栋梁之材,特赐龙袍召他进宫见驾。见驾之中,皇帝随便问他是姓哪个“xi”字,袭勖虽然满腹经纶,可见驾还是第一次,不免紧张,便双手搓起了龙袍,未能及时回答。搓着搓着,急中生智,忽然答道:“龙衣之袭”;另一种说法是,袭勖棋艺高超,皇帝召他进宫之后,经常与皇帝对弈。有一次皇帝找他下棋,他正在树下瞌睡。皇帝怕他着凉,便脱下自己身上的龙袍为他披在了身上。袭勖醒后,为感皇恩,便改姓为龙衣之“袭”了。

袭勖最后被赐为“教谕”。所以章丘县志和乡人都习惯称他为“袭教谕”。现在,据袭氏族谱统计,袭姓已繁衍至章丘多个村庄及省内多个县份与东北三省各地。

艾氏图腾释义

释义】艾,即艾蒿,又名冰台,菊科多年生草本。

得姓始祖:汝艾 艾孔

始 祖 地:河南禹州

郡望堂号:陇西、汝南、河南、天水;爱民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88位/约73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334位

起源】艾姓,最早起源于夏朝少康帝中兴大臣汝艾,其后人以艾为姓;汝艾祖籍天水,故天水为艾姓发扬之郡。

1、汉族艾姓起源

①远古时期发明艾刀的氏族,以艾为氏。

②辅佐夏朝少康帝中兴夏朝的大臣汝艾,因其功高,少康帝赐姓艾,汝艾为文字记载的艾姓得姓始祖。

③商朝修水古艾国(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其子孙以国君姓为氏。

④汤阴艾国最后一任侯爵的子孙以故国名“艾”为氏。

⑤春秋时期宋国大司马孔父嘉的第6世孙季梁(孔子之叔),隐居于齐国艾陵(今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东南),更姓改名,以隐居地名艾为氏,⑥以原姓孔为名,取名艾孔。后世以艾为姓。

⑦春秋吴王僚之子庆忌于公元前515年避难于艾城(一说是吴国的艾邑—今江西省修水县,一说是卫国艾城,可能是今河南省汤阴县),其子孙中的一支以其避难地地名艾为氏。

2、少数民族艾姓起源

①北魏鲜卑族去斤氏于公元496年改为艾姓。

②回鹘族爱里八都鲁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率部归顺宋朝,并改③爱姓为艾姓,取名艾忠孝。

④回族艾姓主要来自经名(即回族人名字)首音,如归附清朝的回族人艾布巴克,其后裔以艾为姓。

⑤满族爱新觉罗氏、西林觉罗氏、爱义氏、爱浑(瑷珲)氏有改为艾姓者。

⑥蒙古族艾姓源于蒙古族“艾日尹古特”姓氏的第一字。

⑦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彝族绞姓于1872-1873年期间改为爱姓,后演绎为艾姓。

⑧柯尔克孜族、锡伯族、白族、瑶族、土家族、苗族、侗族、布依族、仡佬族、哈尼族、拉祜族、佤族、傣族、布朗族、壮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亦有以艾为姓氏。

3、外来民族艾姓起源

留居中国的犹太人中有艾姓,如北宋中期(1050年前后)来华经商、后定居于国都汴梁(今开封市)等地的犹太人中有艾姓。

元朝中后期至顺年间任裕州(今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达鲁花赤的中东波斯回族艾米那后世以艾为姓。

容氏图腾释义

释义】容,本义是“盛”。古文的“容”字,从“宀”、从“公”。有包容、容纳之义。引申有宽容、从容、容貌等义。

得姓始祖:仲容

始 祖 地:河南新郑、濮阳

郡望堂号:敦煌;律历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334位/约19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336位

起源】容姓主要源自:虞姓

1、出自虞姓发,来源于舜的后裔,以祖名为氏。相传舜有八个儿子,都是聪颖精明的,号称“八恺”,其中就有一个叫仲容的,他的后代便以容作为姓氏。#国风大典#

2、以官职为姓,周朝的礼乐之官官名为容,其后便以祖上的官职为姓。#人生#

3、来自古代的容国,以国名为氏。古代有国名叫容,这个国家的子孙后代后来以国为姓,成为容姓。#姓氏#

4、出自黄帝的史臣,以祖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黄帝的时候有一个史臣名叫容成,是太岳的后代,相传他创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历法。他的后代以容为姓。#国学#

5、出自春秋南容氏的后裔,以父字为氏。据《万姓统谱》记载,春秋时期有一个以南容作为字的人,他的孙子以祖父的字作为姓,称容氏,于是相传成为容姓。

慕容氏再次漢化、簡化姓氏。#国学经典#

“姓氏图腾和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姓氏的历史和发展历程,虽不能完全当真,但可以从中学得不少知识。

感谢家人们的支持关注,小编将更加努力查阅相关文献,为家人们持续更新中华400多个姓氏图腾和起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87头条 » 中国姓氏图腾及发源地大全,快看看你的姓氏起源于哪里(二十五)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