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有些儿童绘本竟然“儿童不宜”

一场聚会上,男生对女生一见钟情,多次示爱被拒后开始对女生进行跟踪,并骚扰其身边人,甚至还有暴力行为……女生不堪其扰,将其告上法庭,男生被判处缓刑。

男生在法庭上高呼:“我失去的是自由,但不会失去的是对你的爱!”听到这话,女生的心被触动了,终于愿意接受男生的爱。两人在法庭上深深相拥,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上述故事来自一本推荐12岁以下孩子阅读的故事合集。故事的最后,有一道“思考题”“这个故事教会我们什么”,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只要坚持,就会取得理想的结果。

北京市朝阳区居民邹先生在翻阅孩子的课外书时,无意间发现了这本书,看到这个故事后,他第一反应是“怪怪的”:“把骚扰行为包装成坚持追爱,这让不满12岁的孩子看到,会对他们的价值观造成怎样的影响啊?”

有调查发现,这种让家长和孩子觉得“怪怪的”童书,在市场上时有出现。部分图书中有暴力、惊悚、色情描写,有的儿童绘本插图暴露、人物比例奇怪。

更有甚者,有歪曲历史、不良价值导向的内容。

内含暴力色情情节

侵害儿童身心健康

近日,天津市居民赖女士在网上给自己4岁的女儿选购了一本名为《不要随便××》的儿童绘本。收到书后,赖女士随意翻阅了几页,竟发现整本书充斥着不堪入目的对话。

不仅如此,书中的插图也让赖女士瞠目结舌:有男人抱着小女孩,小女孩露出底裤的画面,男人的手还放在女孩的隐私部位。

赖女士称,这本绘本在网上销量可观,宣传页面上写着——献给孩子们的性教育读本,甚至还是不少店铺的推荐书籍。“打着性教育的旗号,实际却只谈‘性’,毫无正面教育意义可言,难以想象孩子看完之后会给她的价值观造成怎样的影响。”

江西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2022年5月发布的《江西省儿童课外读物消费调查报告》显示,有的儿童课外读物存在不良行为诱导、粗俗用语、暴力、篡改经典等问题。

例如,《脑筋急转弯——智力比拼》一书中,呈现了“飞机从天上掉下来没有人受伤的原因是全都死了”的不利于儿童心理成长的内容。

更有甚者,有的儿童课外读物还出现了严重的历史常识错误。

今年5月,系列历史读物《写给孩子看的中国史》被曝出现事实性错误:在讲述甲午中日海战时,书中用了一张“丁汝昌投降图”。而实际情况是,丁汝昌作为北洋水师提督,率众顽强抵抗日军,拒绝投降后英勇牺牲。

▲历史读物上标注的“丁汝昌投降图”。点击阅读《丁汝昌没投降!出版社不能向伪史“投降”》

事情被曝光后,该书的出版社发布情况通报称,该图书确实存在不当插图问题。已第一时间联系相关单位停止销售,全面收回销毁。

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郗培植认为,儿童课外读物市场庞大且多样化,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孩子的阅读体验、学习能力和道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则表示,不良内容还可能传递错误的价值观,例如鼓励暴力、歧视、攀比等,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产生不良行为的倾向。

“孩子接触这类儿童课外读物多了之后,可能会产生惯性,不愿意再去欣赏一些高雅的文学,对其人格养成非常不利。”孙宏艳说。

劣质盗版图书猖獗

影响正常出版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一本能够问世的、来自正规出版社的童书,往往经历过严格的把关机制。

某出版社资深童书编辑辛欣(化名)透露,在一本童书确定出版后,作为编辑他们会先初审文字,把关文图。然后给到复审、终审,根据复审、终审意见修改后,再申请书号、做封面设计、测算成本、洽谈渠道……最终,定稿发文件给印刷厂印刷,去印刷厂监督印刷质量。

在严格的把关、审核程序之下,基本上发现有问题的内容,就会立刻进行处理。

她举例说:“有一套从日本引进的性教育绘本,读者为13岁左右的孩子,经过种种考量,我们决定删去其中一幅全裸成年女性的插画。一来是这个插画较为写实;二来考虑到这个年纪的女生未完成发育,可能会给她们带来‘身材焦虑’等问题。”

那么,在严格的编审程序下,为何仍有不少儿童课外读物被诟病?

“一些童书作者、出版方在做内容时并没有从服务和保护未成年人的理念出发,导致童书中出现一些不良的、粗俗的、暴力的内容。同时,经济利益也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为了让书卖得更好,而用一些自认为‘时尚’的内容吸引小读者。”孙宏艳说。

知名作家、出版人三石认为,儿童课外图书是出版市场的重要板块,容易急功近利,尤其是非原创作品,有拼凑、拷贝现象发生,还有些是重文轻图,插图的质量不高,这些都容易出现内容质量问题,甚至导致不良内容的产生。

“现在急需严格把控的是大型的网络销售平台和小型的民营销售渠道。前者比较严重,这对我们出版社来说是最头疼的问题,盗版和质量低劣的儿童课外读物严重影响正常出版秩序。”三石说。

但在郗培植看来,一些情况下,相关监管机构对儿童课外图书的审查和监管可能存在疏漏或不完善。这可能使不适宜儿童阅读的内容逃脱审查和监管,进入市场。

同时可能有文化差异因素影响。在跨文化的背景下,一些图书的不良内容可能是由于文化差异、误解或创作者对儿童文学的理解不准确所导致的。某些内容在一种文化中被认为是合适的,但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就会被视为不适宜儿童的。

推广分级阅读标准

提高课外读物质量

目前,在对一些儿童课外读物内容是否“不良”的判定上仍存在争议。对于一些内容,有人认为是“不良内容”,但也有人认为是“正常文学创作”。

例如,某号称“多地学校推荐,暴涨知识”的漫画中国史系列书籍,其中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开国皇帝朱温“扒灰”等描写。有家长怒而发帖斥责:“现在的儿童课外读物都不审核吗?竟然还是网站推荐的儿童课外读物。”

但在帖子的评论区,也有家长认为“没什么”“可以让孩子对历史感兴趣,愿意去读历史方面的书籍就挺好”。

孙宏艳认为,之所以有“是否不良内容”的争议,正是因为目前缺乏对儿童课外读物的内容标准。“判断儿童课外读物内容是否不良,最重要的是要看是否符合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不同年龄层对于文字、图画的接受能力有显著差距,年龄带来的限制也会影响对童书内容是否适宜的判断,但目前我们缺少根据不同年龄层划分童书的分类标准。”

此前,我国曾在2011年公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提到,要推广面向儿童的图书分级制,但纲要中并未明确指出执行的具体时间和方案。

2023年2月,《3-8岁儿童分级阅读指导》团体标准发布,这是我国首个由行业协会正式发布的儿童分级阅读标准,旨在规范儿童课外读物分级特征,明确阅读能力指导目标,填补分级阅读指导标准的空白。

在郗培植看来,目前尽管有一些相关规定和指导文件,但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尚缺乏统一的、权威的儿童文学出版、发行和售卖标准。

为此,他建议制定权威、科学的儿童文学标准和指导,明确儿童课外读物的内容、质量和适宜性要求。这样可以给出版商、编辑、作家和其他相关从业者提供明确的参考和规范,确保出版的儿童课外读物质量和教育价值。

那什么才是真正适合孩子的优质读物?

郗培植建议,有关部门和出版单位应对儿童课外读物进行严格审核,排除不适宜儿童阅读的内容,确保内容健康、正面和富有教育性。其次,推广儿童课外图书的分级和标识体系,帮助家长、教育者和孩子选择适合其年龄和阅读能力的图书。

最后,促进行业自律,鼓励行业组织和协会制定自律规范,加强对儿童文学市场的自律监管。

在孙宏艳看来,无论是作者、出版商还是学校、家长,都必须要把服务未成年人放在前面,要加强对作者和编辑的培训。同时,加强家庭和学校的阅读引导,推荐好书,让孩子们真正爱上阅读。

作为童书出版行业的从业者,辛欣呼吁,家长们应尽量到官方渠道购买正版图书,这样购买到不良内容的儿童课外读物的概率会降低。如果觉得内容实在有不妥的地方可以联系售后客服,一般作为童书编辑在接到问题后都会给予较为专业的答复。

“如果看到很喜欢的童书,请身体力行地购买正版支持出版社,不然市面上的优秀儿童课外读物可能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将是廉价、拼凑、制作周期短的儿童课外读物。”辛欣说。

End

编辑:黄茜华

审校:王超逸

审核:刘昊

来源:法治日报、央视网

▼关注”青春深圳”微信、抖音、快手、B站、视频号

举报/反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87头条 » 什么?有些儿童绘本竟然“儿童不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