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大师向隽殊老师逝世 享年91岁

本站沉痛宣告,一代配音大师向隽殊老师因心衰于2016年12月12日下午5时在家中逝世,享年91岁。这是孙佳禾老师在“图说老电影”微信群里宣布的消息,@长影集团 官方微博也已证实。望家人节哀。向老师一路走好。您的配音成就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孙佳禾老师的群聊


向隽殊老师女儿苏欢老师刚发的朋友圈

向隽殊(1925.4.7~2016.12.12 ) 女,著名电影演员、电影配音艺术家,祖籍四川,1925年农历3月15日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喜读诗文擅长书法的父亲,以他那古朴正直的家风和广征博引的家教,给幼年的向隽殊良好的熏陶。向隽殊是中国老一辈配音艺术家,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上学期间演过话剧,从影后主要从事电影配音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入华北大学三部戏剧科学习,不久成为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1986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工作。从五十年代开始就在长春电影译制厂这块电影译制事业的园地里默默地耕耘着。她的声音融温柔娇媚端庄善良于一体,曾先后为《俄国问题》《伟大的转折》《攻克柏林》《真正的人》《流浪者》《一仆二主》《静静的顿河》《复活》《忠诚》《战争与和平》《人证》《舞台生涯》等400余部外国影片配音,并因此荣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还曾在《虎穴追踪》《大小伙子》《暗礁》等多部影片中饰演了重要角色,并为多部国产影片女主角配音。还曾参加多台话剧的演出。

向隽殊为《无名英雄》的女主人公顺姬的配音不仅是她自己艺术生涯中的一次重要创作,而且也成为许多观众个人成长史中的一段重要的记忆。她的配音绝妙地表现了顺姬内敛的气质和蕴藉含蓄的情感,那种在人生的逆境和抉择中闪烁出的人性的光辉,那种为了信仰而付出一切的坚定和执著。

向隽殊2011年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吉光片羽话长译之向隽殊

作者:刘盛


向隽殊


向隽殊

前一阵子,有人在某论坛戏谑地称向隽殊老师为向大小姐,抛开戏谑的成分,这个称呼代表了大多数不太了解向隽殊老师配音风格的粉丝对向隽殊老师配音艺术的一般评价。所谓大小姐云者,清纯、甜美、柔媚是也。按照这个标准,向隽殊老师最经常被提起,最为人所熟知的艺术形象有《蝴蝶梦》里的德温特太太、《卖花姑娘》里的花妮、《无名英雄》里的顺姬等等。应该说许多粉丝对这些角色的理解存在一定误区。仅以向隽殊老师擅长的角色而论,仅一个清纯、甜美也绝不能概括。

向隽殊《卖花姑娘》配音片断

个人以为,向隽殊的声线至少是五种风格交互为用,有时是单色,有时是一部片子里几种色彩在一部片子里同时出现,呈现一种五彩缤纷的风格。据我看过的片子而论,向隽殊老师的声音风格至少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

1、高冷范儿 注意我这里的用词,我没有使用贵族范儿这个词。因为高冷的不一定都是贵族。贵族也不全是高冷范儿。非要给这个范儿下个定义的话,我倒宁愿使用好友李维兄使用的一个词儿:大青衣范儿。这类角色印象比较深刻的早年有《一仆二主》里的别阿里切,晚年的《无名英雄》里的顺姬中尉(使用这个概念是有用意的,看到后面自然明白。)《不能授勋的英雄》里的洪秀兰。包括《人证》里八杉恭子的一部分。

《无名英雄》

《不能授勋的英雄》

《人证》

2、粗野范儿 这类角色印象最深最早的是《田野上的雷雨》里的女贵族索菲亚,然后是《静静的顿河》里的阿克西尼亚、《复活》里的玛丝洛娃。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角色在向隽殊老师晚年的角色里几乎不见。

《静静的顿河》

《复活》

3、少女范儿 这类角色在向隽殊老师塑造的角色里数不胜数。看过的片子里印象比较深的早年有《欧也妮·葛朗台》中的欧也妮葛朗台、《女教师》中的沈秀玉,晚年有《卖花姑娘》中的花妮、《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里的贝尔塔、《摘苹果的时候》中的顺玉、《舞台生涯》里的特雷萨、《永恒的爱情》里的罗西、《无名英雄》里的恋人顺姬、《蝴蝶梦》里的德温特太太。《临时工》里的斯维特拉娜。

《蝴蝶梦》

《卖花姑娘》


《女教师》

《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

4、温柔、善良的大嫂、大姐形象 早年有《在敦化的密林中》中的金明河,《浮村》中的阿馨,晚年的有《三妯娌》中的和敏,《南江村的妇女》中的凤男,《原形毕露》中的顺任,《婆媳之间》中的吉顺等等。

5、反派角色 如《攻克柏林》中的爱娃伯劳恩。《看不见的战线》中的宋京子。《神秘的黄玫瑰》中的阿卡塔。

以上五类角色,并非严格划分,而常常是多种风格并存。比如同是一部《田野上的雷雨》,作为一个纯情少女和雅柯夫重逢时形容对方那双大手:“多大、多有力量”的火山爆发般的炽烈纯情,和面对农奴竟然在她的田地里打了桩子,准备分掉的粗野的嚎叫:“还订了桩子!快给我滚开!”的暴躁、野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同在《无名英雄》第十九集《艳红的晚霞》中,为录影带事件尖牙利齿的声辩,和牺牲前那句无限深情的:“多么美的晚霞,俞林。”的无限深情。向隽殊老师很注意角色的细微感情处理,比如她曾自己向我谈起《复活》中玛丝洛娃这个角色的处理,她说到这个人在影片中的角色是个妓女,但此前她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妇女。因此不能按照处理妓女那样一味粗野,要张弛有度,在野性中要表现出有教养的一面。这番话为我在此后对这个角色的欣赏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另外还有细心的观众注意到过玛丝洛娃的声音里带了一点儿烟酒过度的嘶哑,非常符合人物的特殊身份。另外值得一提地是,大约在1964年前后,长影曾先后推出过两部反映改进落后学生思想的朝鲜故事片:《红色花朵》和《女教师》。两部影片上映时间很近,前者由赵文瑜老师主配,后者则由向隽殊担纲。向老师不惧对比,在相似中找到了不同,配出了一个淑女范儿、涉世不深的小姑娘的羞涩、胆怯、矜持和成熟后地坚持、坚强,还在剧中一展歌喉,秀了一段独唱。

向隽殊老师还非常注意把握同类角色的不同特点。向隽殊老师塑造的最多的姑娘、少女形象,更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欧也妮葛朗台善良、柔弱。阿克西尼亚热烈、泼辣。贝尔塔纯情、炽烈。罗西带点儿受宠的独生女的娇宠、任性,比较飙、比较横。而德温特太太则由于特殊的身份、地位、经历,像惴惴夜行的小鼠,声音略略发颤。而花妮总体讲来是个内向型的女孩儿,比较内向,大多数情况下。声音比较闷,语速比较慢,调门偏低。但也不乏激情突然爆发的桥段,而《摘苹果的时候》中的顺玉,则是一派姐姐范儿,在妹妹贞玉及她的伙伴儿面前若有若无地有那么点儿居高临下。而《临时工》里的斯维特拉娜,则是个风风火火、干练的职场女汉子的形象像这样同类角色配出不同的例子在向隽殊老师的艺术实践中还可以找出很多例子,例如同是反面角色,《神秘的黄玫瑰》中的阿卡塔人前偏风骚偏阴冷,人后偏狡诈,而《看不见的战线》中的宋京子人后偏骄横,人前又偏向矫揉造作。同是大嫂形象,《南江村的妇女》中的凤男偏沉稳、干练,《三妯娌》中的和敏偏坚毅。《原形毕露》中的顺任偏善良,带点儿懦弱。而《婆媳之间》中的吉顺是大姐,因此更要突出这类角色的善良、大度、包容。

《摘苹果的时候》

《临时工》

《忠诚》

《流浪者》

总之,向隽殊老师的角色大花园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奇异世界,有着无数值得认真探讨的话题。这里采撷的只是百花园里几朵鲜艳的小花。目的在于引领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话题。

向隽殊

工作照 左起:盖文革、张云明、向隽殊、刘柏弘

工作照 左起:李景超、向隽殊、孙敖

向隽殊与苏云

向隽殊与孙敖


向隽殊主演话剧《雷雨》


配音演员向隽殊

来源:铁岭日报

2011年10月22日,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颁奖典礼在安徽合肥举行。享有“配音皇后”美誉的向隽殊被授予终身成就奖。向隽殊,这是一个非常别致的名字,念起来并不是很上口,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都曾把它念错,但有很多人却很喜欢,认为这个名字“音俗字不俗”。

为《无名英雄》的女主人公顺姬的配音不仅是她自己艺术生涯中的一次重要创作,而且也成为许多观众个人成长史中的一段重要的记忆。向隽殊那美妙而富有魅力的声音,因为网络的出现而更加广为人知,那些写满感动的民间记忆,记录了向隽殊幕后生涯的隽永。

多才多艺 演出过话剧 播讲过小说



向隽殊的艺术才能是多方面的。她在电影《虎穴追踪》里扮演过工商局长的妻子,在《暗礁》里扮演过王校长。她参加过许多话剧的演出,上世纪50年代她在《雷雨》中扮演的繁漪、60年代在《钗头凤》中扮演的唐蕙仙和在《青年一代》中扮演的夏倩如、70年代在《姜花开了的时候》中扮演的夏楠娟,都曾受到观众的热烈赞扬。她还在电台为听众播讲过《晋阳秋》、《刘胡兰》、《旋风》等小说,参加过《羊脂球》、《森林虎啸》、《肖红》、《捕鳄者》等几十部广播剧的录制。

与周总理共舞

向隽殊曾激动地谈起上世纪60年代周总理参观长影厂的一段往事。当年周总理视察长影厂,并观看了译制片配音工作的情形,他说:“你们的工作是光荣的,你们是无名英雄。 ”在当天举行的联欢会上,许多女演员都争着与周总理跳舞,性格腼腆的向隽殊一直躲在后面,没想到亲切的周总理径直来到她的面前邀请她跳舞。向隽殊告诉周总理自己的名字,周总理笑着说:“我早就知道了。 ”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一直深深感动着向隽殊,而他对配音演员冠予的“无名英雄”的称号也一直激励着她。

年轻演员向她致敬

上世纪80年代末,向隽殊全家迁到北京定居。年过六旬的向隽殊宝刀不老,继续为译制片担任译制导演和配音工作。有一次她为电视剧《石人圈》中的一位老妇人角色配音,当时很多人都对她能否胜任怀有疑问,但向隽殊以深厚的功力折服了同行和观众。她对气息的控制和台词的处理所达到的完美高度,令与她一同配音的后辈们深深叹服,他们由衷地称赞说,向老师,您的配音艺术太成功了。 90年代初期,向隽殊因为身体原因不再继续从事配音工作。

用声音塑造角色的演员

“爸爸,以前我曾经给您写过一封信,今天我又给您写这封信来打扰您,可这是我最后的一封信了,……”

不论是在广播里,还是在电视屏幕上,抑或是在银幕上,每当人们听到著名配音演员向隽殊朗诵《永恒的爱情》中的女主角罗西的这封信时,都能感动得落泪。而向隽殊自己也激动得泪流满面。

有人问向隽殊:“是不是仅仅凭着纯熟地运用发音技巧就能配好音呢? ”她摇摇头,然后笑着说:“这还不够。配音演员是根据原片进行再创造的。要准确地体现原片中人物的气质、性格、精神面貌,就必须探索人物,把人物的思想脉络摸清楚,这样才能使声音和角色的形象统一起来。 ”接着向隽殊举了两个具体例子。在电影《卖花姑娘》中,花妮看到瞎妹妹站在门口等她时说了一句话:“顺姬,你怎么又出来了!妈妈不是还病着吗! ”这句话虽然短,如果对人物内心活动把握不准确,可能会强调“你怎么又出来了! ”变成对妹妹的呵斥,但是花妮和妹妹风雨同舟相依为命,对母亲生病忧心如焚。所以这句台词要体现既心疼妹妹,又挂念母亲,表达骨肉深情。同样,在《永恒的爱情》中,女主角罗西和男主角哈迈德一开始相遇时,虽然导演处理成喜剧,但罗西的内心是严肃的,她对哈迈德很反感。当哈迈德说:“对不起小姐,我的车停下来了。”罗西说:“不是车,是你让它停下来的! ”这句话不能说得矫揉造作,如果说话娇滴滴的,会变成轻佻,这样就损害了女主角的形象。向隽殊把这句台词处理得很严肃,表明罗西不是一个轻浮的姑娘。向隽殊把自己读台词形象地比喻为“嚼碎了,咽下去,再吐出来”。

向隽殊嗓音优美甜润,吐字清晰准确,语调变化自如。她在配音中,能够充分发挥语言的可塑性、动作性,用声音表现出不同国度、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来。经她配音的人物,既有天真活泼的少女,又有利欲熏心的贵妇人;既有无产阶级的坚强战士,又有资产阶级的娇小姐;她忽而是名门闺秀,忽而是贫家妇女;忽而是勇敢的叛逆者,忽而是懦弱的牺牲品。她的声音,可以稚嫩得充满奶味,也可以刚劲得如金石迸击;有时像涓涓清泉在岩石间叮咚流淌,有时像狂风在山野中呼啸;有时像月下箫管如诉如泣,有时像高山飞瀑激越昂扬。形形色色的人物,她都能运用变幻莫测的声音,准确地、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多方面的艺术实践,长期的银幕后的劳动,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勤奋刻苦的工作精神,是向隽殊在配音艺术上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她平时勤于学习,熟读了古今中外大量文学作品。每当接到配音任务后,总是反复地看剧本,读原著,查资料,分析影片的主题和人物特征,熟悉该国的民族习惯、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为塑造角色奠定了生活基础。她对每段台词,都要经过反复琢磨,寻找感情的尺度,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倾注到角色中去。她在为《人证》中的八杉恭子朗读的“草帽诗”配音时,事前反反复复地体验八杉恭子读这首诗时痛苦、悲伤、自责的心境,每读一遍,眼里都噙着泪水,声音逐渐变得哽咽,直到无声地哭泣起来。她为了配好《卖花姑娘》中花妮的声音,在练习时不知哭了多少遍,完全沉浸在角色的感情之中。有天晚上在家里,孩子被她的哭声惊醒了,惊恐地抱住妈妈问发生了什么事,她流着眼泪对孩子说:“妈妈在练戏呢! ”

为400余部外国影片配音


向隽殊是我国老一辈配音艺术家,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在长春电影译制厂这块电影译制事业的园地里默默地耕耘着。她的声音融温柔娇媚端庄善良于一体,观众熟悉的《复活》中的玛丝洛娃、《静静的顿河》中的阿克西尼亚、《没有说完的故事》中的女医生、《法吉玛》中的法吉玛、《没落之家》中的大小姐、《忠诚》中的艾明娜、《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卖花姑娘》中的花妮、《音乐家波隆贝斯库》中的贝尔塔、《舞台生涯》中的黛丽、《人证》中的八杉恭子、《春香传》中的春香、《蝴蝶梦》中的德文特夫人、《永恒的爱情》中的罗西、《独立与死亡》中的多米迪丽亚等,都是由她配音的。她先后为《俄国问题》《伟大的转折》《攻克柏林》《真正的人》《流浪者》《一仆二主》《静静的顿河》《复活》《忠诚》《战争与和平》《人证》《舞台生涯》等400余部外国影片配音,并因此荣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

当初配音非最爱

向隽殊原籍四川巫山,1925年生于北京,1949年到华北大学文艺部戏剧科学习,当时东北电影制片厂从吉林兴山搬到长春,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向隽殊介绍说:“当时我对译制片很陌生,在华北大学学习时看了前苏联影片《西伯利亚交响乐》,觉得配音是一项很新鲜的工作,当时给外国演员的配音还出现了方言。 1949年9月我在华北大学毕业后,组织上挑选了我和白景晟等几个同志来到长影,与担任过我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配音工作的张玉昆、吴静、肖南以及长影的徐雁、孙敖、陈汝斌等同志组建了长影译制片组。当时革命工作热情很高,觉得配音是一项很光荣的工作,然而刚刚干了一年,我产生了调回北京的想法,其实我在学生时代就经常参加话剧演出,我非常喜欢表演,觉得译制片工作对演员创作个性的发挥限制太大,但随着自己对配音工作的不断实践和学习,我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事业心,只有踏踏实实干好这项工作,才会对它产生热爱之情。 ”

参加“5000英尺OK”运动

长春电影译制厂在建国初期专门为前苏联、朝鲜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进口影片担任译制工作,长期以来有一种抹不去的中国气息,配音演员中以东北人居多。向隽殊介绍说:“当时我们译制工作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克服东北话的语音,为此我们天天读报以纠正语音,我们对配音工作的严肃性就是从那时候树立起来的。那时我们还开展了‘5000英尺OK’运动,由于配音时采用同期录音,一大本电影胶片最短10分钟,如果不在下面把台词背好、背熟,演员之间不把戏排好,出一点错就要重新录音,胶片也要报废,当时还没有录音磁带、录像机、电视机这些设备。为此,我们开展了一个 ‘5000英尺OK’(一部影片的胶片长度通常为1万英尺左右)运动,就是5000英尺胶片的配音力争一遍通过。有一次配《幸福生活》这部影片,眼看5000英尺的目标快实现了,结果出了一点错而前功尽弃,大家情绪都非常低落,以后配音时精神更加高度紧张了。当年我们的配音设备十分陈旧,跟现在没法比,录音棚也非常破旧、简陋,译制完成后声音往往受到很大磨损,我们经常等影片公映后,到影院去看,从中发现问题和失误,进行总结,我们这些配音演员就是从这种工作条件下锻炼出来的。 ”向隽殊说,现在配音设备和技术比以前大大提高了,配音事业应该会迎来一个新的局面,译制片是一门无止境探索的艺术,需要以严谨的创作态度来对待,现在条件这么好,更容易搞些“精品”,更能满足观众对外国影片的欣赏要求。

声音魅力获网友推崇


2005年12月18日,一位网友在中国配音网论坛上说,“一代配音皇后向隽殊,她配的《蝴蝶梦》《舞台生涯》等片所达到的高度将永远无人超过。 ”10天后,这种民间推崇被中国电影百年所放大,耄耋之年的原长影著名配音演员向隽殊获得了由国家人事部和广电总局联合颁发的荣誉称号——有突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这个荣誉超越了她在1981年获得金鸡奖配音演员特别奖的阶段性肯定。

对于中国译制片发展历程而言,出身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的向隽殊来到长影时,恰逢新中国电影白手起家的年代,也是译制片生产突飞猛进的时代。 1949年5月,24岁的向隽殊走进华北大学文艺部戏剧科的艺术殿堂,同年同月,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诞生。在此之前,人们欣赏有声外国影片的方式,大多停留在1937年末大光明大戏院首次出现的“译意风小姐”剧院现场同声翻译的程度。

《普通一兵》问世以后的12年间,长影译制片迎来了从无到有的译制片生产黄金时代。这个时期,长影共译制前苏联、朝鲜等25个国家影片433部,平均每年44部。那时,几乎每一个译制片演员几乎都是从“零公里”开始火速前进。

有关译制片演员刻苦练功的民间记忆,让我们看到了那样感人的一幕:上个世纪的一个下午,向隽殊面对着墙角静静地坐着,当她转过身来时,泪水满面。正是这样通过对影片角色的深刻体验,向隽殊才用语音塑造人物形象的潜力,在光影中塑造了自己堪称经典的声音。 《舞台生涯》是向隽殊与著名演员陈汝斌在1979年合作配音的一部美国电影。对这部电影的成功演绎,使向隽殊走向了更为成熟的艺术境界。尽管早在1957年她就已经获得了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的个人一等奖。

与个人收获相比较,这部影片在国内的出现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中美两国结束20多年来官方交往隔绝局面的8年后,中国首次引进了美国的影片《舞台生涯》。对这样一部影片的具体把握,可以说是万众瞩目。向隽殊曾经说,“配音演员不仅仅要有纯熟的发音技巧,还要根据原片进行再创造。要准确地体现原片中人物的气质、性格、精神面貌,就必须探索人物,把人物的思想脉络摸清楚,这样才能使声音和角色的形象统一起来。 ”向隽殊因此获得了文化部授予的最佳配音奖。


视频:配音艺术家向隽殊获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向老师91岁生日留影 @闲云野鹤大馋猫 发布


是的,您又回到了曼德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87头条 » 配音大师向隽殊老师逝世 享年91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