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乡村是人类聚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人类文明的最早集聚空间。目前超过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我们也提出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理念,然而,乡村和乡愁依然是经济的原产地和文化的故乡。乡村景观与旅游又有天然联系,它满足了人们对乡野桃源自然环境的向往,承载了人们对田园牧歌式精神家园的希冀。如果没有乡村空间及其文化的记载,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文学是不可想象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乡村旅游产业的作用逐渐凸显。但旅游产业在推动乡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乡村景观的保护带来挑战。厘清乡村人居环境与游憩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平衡乡村地域性文化传承与商业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发挥旅游活动对社区协同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实现乡村景观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百年学府同济大学在这一领域的规划性研究,走在了前列。
张琳专著《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2022年10月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2022年10月,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青年学者张琳的专著《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这本专著基于人居环境的视角,以乡村景观的价值分析论证为基础,以景观感受评价为媒介,以乡村旅游产业为切入点,全面系统地认识了乡村景观游憩价值的构成要素及特征,厘清了乡村人居环境与游憩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视角,选择了中国江南和西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解构,让笔者深深地感受到:乡村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主场。
张琳求学和任职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她的导师刘滨谊教授对弟子的研究成果给予了积极评价。他在该书序言中指出:《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一书是张琳多年科研和教学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可谓厚积薄发、水到渠成。该书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和旅游产业转型拉动的双重动力下,围绕“目标-产业-景观”“乡愁-行为-旅游”“政策-评价-规划”的三元九点展开,创新提出乡村景观三维三度价值构成,构建了乡村旅游与景观互动的价值感知理论,即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对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研究做出探索。
在研究方法上,刘滨谊教授认为:张琳博士将现代景观感受评价的方法技术应用到乡村景观环境的研究中,对乡村景观感受的物理指标、生理心理指标和行为偏好进行多维度、定量化测试分析。将大样本调研实测与景观情境模拟预测相结合,不仅对乡村景观规划研究方法进行了创新,而且将现有的限于局部、点状、线状景观感受的研究扩展为整体景观网络系统构建及感受评价,拓展了现代景观评价技术的应用。同时,张琳将园林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相结合,以景观价值与空间行为感受之间的耦合关系为基础,提出乡村景观旅游激励下的三类九种规划模式,对乡村旅游规划模式开展了创新性思考。
这方面的应用性,就上海而言直接体现在郊野公园的地缘设置和功能设计上。该书出版不久的11月中旬,笔者特地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读书方式,赴上海远郊金山朱泾镇,和当地乡村振兴的实干者如朱泾镇党委书记夏红梅、金山区人大代表李长虹、全国文明村、朱泾大茫村党总支书记沈建明等,一起品读。交流中我们一致认为乡村景观开发是门大学问。朱泾镇作为250多年的金山县老县城(1997年金山撤县建区、行政中心迁移至石化地区),也走出了探索的路径,突出的案例就是“花开海上”景观。
作者(左)和金山朱泾镇党委书记夏红梅,一起品读同济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学术专著
朱泾镇“花开海上”生态园航拍全景图
坐落金山区朱泾镇待泾村的“花开海上”生态园,2015年创建,占地600亩。这个名字也非常容易让游客记住,反过来读就是“上海开花”。2016年10月,生态园开园,凭借绚烂花海的超高颜值一炮而红,成为沪上市民竞相打卡的网红景点。开园两年统计,这个相对偏远乡村里的生态园,累计接待游客80万人次,成为上海郊区旅游的一大品牌。“花开海上”生态园是融合科普、展示、观赏游览于一体的郊野赏花主题公园,由花海、梅园、樱花园、秋景园组成,单梅园就占地300亩,培育了60多个品种梅花。每年的花海旖旎壮阔,逢春秋两季和周末节假日,生态园游人如织。
六年来,实现美丽蝶变的待泾村
令当地村民和朱泾镇居民自豪的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2月看梅花,3月看樱花,5月看虞美人,9月看向日葵、格桑花,11月初赏枫叶……待泾村的“花开海上”生态园,真正实现了月月皆开花,四季都有景。更重要的是:从一座大型“花海”出发,悄然奏响乡村振兴“产业兴旺”舞曲——这座昔日的“穷村”,如今摇身成为远近村子羡慕的对象。不仅乡村里的农民极大地增加了旅游收入,而且吸引了年轻人纷纷回乡施展拳脚。
朱泾镇党委书记夏红梅的感悟是:在新时代,开发乡村景观、建设美丽家园、实施旅游规划,既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特别是切实提高村民经济收入,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待泾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借助“花开海上”项目的优势,帮助和解决农民就业和收入这两大难题:园区门票收入的10%返还给村集体;将生态停车位的全部收益归村集体,用于奖励流转土地农户和村集体;流转土地费用比同类土地费用高5%;“花开海上”招工时优先招录待泾村本地人,促进当地村民就业;户籍为待泾村的所有村民均可免费入园;与此同时,直接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
产业融合发展、村民安居乐业的待泾村新貌
这种当地实践者探索出来的新发展路径,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也显示了个性。上海知名经济学家、同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生导师陈强教授概括:这一创新思维发展组合拳,推动了当地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既让村民打工有薪金、土地流转有租金、门票收益有股金,又在个性培育方面激发了热情。
美丽乡村寄乡愁,乡村的个性往往来源美丽的传说,朱泾镇十分注重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一条古巷、一塘清水、几棵古树、几间老屋,或一段传说,往往就是一个村庄的独特符号。金山区人大代表、大茫村名誉村委会主任李长虹告知: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朱泾镇挖掘保护这些生动鲜活的乡村符号元素,守住最有味道的生活静物、最原始的童年记忆,使浸润乡愁的村韵真正成为“心灵的故乡”。这,大概就是“诗和远方”的最大公约数。
清代古船坊遗址成为朱泾乡村旅游新景观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王泠一(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图 片 | 采访对象提供
编 辑 | 小 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87头条 » 诗和远方的最大公约数:品读《乡村景观与旅游规划》刀郎解释了与云朵同居缘由,是其妻子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