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共建宜居宜业和美家园(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新征程 新辉煌)
本报记者 吴艳丽
赏田园风光、寻古韵古味、品民俗文化、体验人与自然和谐之美……新时代的和美乡村,既成为人们向往的“桃花源”,也是很多人逐梦、筑梦的奋斗之地。如何发挥艺术之力,更好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近期,“大地之歌——2023美丽中国纪事”展、“为乡村而设计——首届重庆市设计艺术大展”等接连启幕,“艺术乡建助推共同富裕”等相关议题研讨会相继举办,从案例展示到理论研讨,美术界着力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设计改造添活力
如何重塑乡村风貌和人文景观,是一个时代课题。综观近期举办的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展,不少艺术添彩生活的生动实践,以艺术化的创造、创新性的探索,对这一课题作出回应。
美化乡村环境、修缮废弃老屋、引入公共艺术……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在广袤田野上火热展开,使不少村落美了起来、火了起来。虽然形式各有不同,但立足地域特色、延续当地文脉成为艺术家的共识。行走在浙江大地,充满人文气息、艺术魅力的乡村景观不时跃入眼帘——走进湖州市长兴县石泉村,历史建筑与现代民居相映生辉,江南古韵浸润于青山绿水间;漫步杭州市富阳区东梓关村,恍若置身吴冠中笔下的江南水乡,艺术化改造后的杭派民居白墙黛瓦,错落分布于田野和群山间,构成水墨江南的写意之境,既美化了村民生活,也带火了当地旅游。
和美乡村,不仅要美在外形,还要兼顾生活品质的提升。不少设计师大胆创新,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上围村,面对很多闲置和废弃的老屋不易推倒重建这一现状,建筑师通过插入模块化预制面板结构的方式,稳固原有墙体,重建现代生活空间,为老屋扩容。还有一些设计师通过营造诗意公共空间,增进村民情感交流。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尚村的“竹篷乡堂”,便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间找到了平衡点。建筑师运用本土材料,与村民合作,将废弃院落打造成兼具文艺美感和多种功能的公共客厅。而像致力于解决乡村水安全问题的吾水信息平台、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花田乡中心村“厕所革命”项目等,皆注重发挥设计的服务功能,提升乡村生活品质。
让艺术创意融入乡村日常生活,让美在乡间流淌,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的实践愈发丰富。像各类乡村艺术节,以共享模式开展美育;系列儿童艺术工坊,则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提升审美素养。这些美育活动让艺术助力乡村建设的触角不断延伸,进一步润泽美好心灵、涵养文明乡风。
文化先行增动力
让乡村更具活力,是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点,也是艺术界关注的焦点。
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艺术振兴乡村文化,不能囿于局部的传统资源活化。在四川美术学院研究员张颖看来,振兴乡村文化需要从整体定位出发,即围绕天人合一、城乡一体、美用共生等理念,用本地特有的美感形式,承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意味着艺术参与乡村建设,不能只是营造简单的视觉景观,也不能是一种孤立的艺术行为,而要让艺术在与地域文化的链接中生发出本土居民乐于接受的价值意义,促进物质富裕、精神富足。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青田村的设计改造,可谓是一次有益探索。设计师依据当地的历史、环境、农作、民艺等,用情感融入和多主体互动的方式,在系统性艺术营建中引导村民重新认识乡村价值,增强村民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让乡村更宜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激活乡土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促,多地积极开展相关实践。在贵州省榕江县,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当地非遗传承人等共赴乡村,使古老的蓝靛靛染工艺实现创新活化。同时,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尝试通过因地制宜的项目规划,释放乡村发展新动能。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道朗镇北部的九女峰,设计师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设计了九女峰书房和泡池两个亮眼的公共空间,并在尊重原有乡村肌理和山野环境的基础上,改造村民的房屋和闲置院落,不仅拉动了当地旅游业,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打造地域IP、营建创客空间、引入新兴业态、创建民宿聚落……各具特色的艺术实践,不断拓展乡村振兴新路径。
各地乡村自然和文化资源各具特色,发展之路亦各有千秋。不论以何种艺术形式参与乡村建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看来,都必须尊重乡村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尊重乡村的自然和生态资源、尊重村民的生活和风俗传承。只有从“共生”的角度出发,提供更加富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品质的设计服务,才能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
校地共建聚合力
艺术参与乡村建设,涉及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设计学、艺术学等学科,这不仅需要以跨学科思维进行设计规划,更需要多主体参与实施共建。
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地,也是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的主力。近期举办的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展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为实现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不少艺术院校与地方展开校地共建,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机制。比如中国美术学院坚持“以乡土为学院”,在城、镇、乡、村设立百余个“乡土学院”工作站,形成扎根中国大地的实践网络。每年约有万名师生奔赴各地,发挥专业优长,推动乡村振兴。四川美术学院也一直致力于把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工作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院长庞茂琨表示,四川美院坚持文旅融合与设计扶贫同向、美育浸润与社会教育并行,着力贡献艺术服务社会的川美经验。从长远来看,不论是为了加强艺术人才队伍建设,还是完善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在美术院校开设与乡村建设相关的专业方向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需要汇聚多方力量。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所说,搭建起成熟、能落地的艺术乡建机制是关键。像浙江出台相关文件,实施“文艺村长”、文艺专班等举措,探索艺术村落综合体、“艺术乡村联盟”等模式,旨在形成艺术共建的合力。
建设能够贡献经验、探索问题、协调协作的有效平台等,可以为艺术赋能乡村提供助力。2021年,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美丽中国研究院,旨在发挥各艺术领域专家力量,打造艺术智库、公共美学、社会创新“三位一体”的研创平台,推动城市更新,助力乡村振兴,赋能社会美育。从去年“特写——美丽中国的一百个艺术实践”展览,到今年“大地之歌——2023美丽中国纪事”展览,“美丽中国”文献库不断丰富,既架起沟通桥梁,也打开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一扇窗。
艺术参与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系统规划,更应立足长远。让艺术植根于乡土传统、深融于乡村生活,才能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幸福画卷。(人民日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87头条 »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共建宜居宜业和美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