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水库移民村八千余人将住上新楼 北京市首例集体土地建设安置房棚改项目交房
福山家园里,村民孙青友的女儿和外孙女在新房聊天。
5月5日上午,北京市密云区穆家峪镇新农村刘林池棚户区改造项目回迁安置房交付活动举行,数百村民在棚改服务大厅前的空地上排队等待办理回迁入住手续。走出大厅的人,在一众围观乡亲的祝福中领到新房钥匙。
经历四年多时间,“新刘”棚改项目从蓝图成为现实,在穆家峪镇新农村、刘林池村的集体土地上,建设起89栋现代化住宅楼。这是北京首例集体土地建安置房的棚改示范项目。对于涉及回迁的村民来说,搬到现代化楼房,离城市生活更近了一步。
移民村后代从水库融入城区
今年65岁的娄金芳戴着遮阳帽,拎着一只小包,短小棕色外套显得身材更加修长。她告诉新京报记者,之前一家三代五口人挤在四间平房的农村院子里。地势低洼,到了阴天下雨,院里院外的路面上就会积水,有时候水有一尺多深,脏脏臭臭的。
娄金芳选的新家在三楼,阳台南面靠窗,三室两厅。五岁的外孙女熙熙,在大大小小的房间里跑来跑去,跑累了便趴在阳台上看新柏油路上的过往车辆。娄金芳和施工工人探讨着在洗手间哪个位置安装洗衣机。
“她爱干净,她喜欢这里。现在她是我们家的户主。”娄金芳的老伴孙青友,是个瘦瘦高高的老人,不善言辞。但提起孙家的搬家历史,就打开了话匣子。1958年密云水库建库之初,当地政府为保证密云水库施工及拦洪,分两批搬迁了库区内65个村庄,进行清库。不到9个月的时间内,搬迁并安置5万余人。几经辗转,孙青友一家人从最初的王家利村搬到穆家峪镇。新的村子,取名为新农村。
穆家峪镇紧挨城区,地形分为平原和浅山丘陵。孙青友和爱人就近去了城里工厂上班,女儿大学毕业后从事教育行业,外孙女已上幼儿园中班。
住宅楼一梯两户,周边有新建的绿化带、广场游园和步道,开车去北京市主城区,不到一个半小时就到了。孙青友觉得这样的环境,更适合老人们养老和孩子们成长,“不像以前棚户区路面坑坑洼洼,人在村里街上走道,安全隐患太多。”
据密云区政府相关部门介绍,新农村、刘林池村是1958年修建的密云水库移民村及接收村,随着城市发展,又因房屋建成年限长,地处城乡接合部的“新刘”两村,出现了房体老化受损等问题,加之两村地势较低,市政基础配套设施陈旧,治安、消防、防汛等隐患也日渐显现。为彻底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新型城镇建设水平,密云区委区政府于2018年正式启动了新农村刘林池棚户区改造项目。
棚改前工作组挨家挨户询问群众意见
穆家峪镇棚改办主任彭鑫,参与了“新刘”棚改项目从规划到实施的全过程。他说,“新刘”棚改项目涉及3900余户,8000余人,体量非常大。为彻底改善两村的生活环境,“新刘”棚改项目有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不再征收土地,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基础上,直接在集体土地上建设安置房。
在集体土地上建安置房的棚改尝试,是北京市首例。彭鑫说,政府、实施主体和村干部共同组成工作组,去每一个宅基地走访,询问群众意见,并向村民们解释棚改方案,“我记得工作组挨家挨户走访,是在2018年元旦后。我们共去了两千多个宅基地院落。”
2018年9月25日,密云区印发了《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穆家峪镇新农村刘林池棚户区改造项目住宅、非住宅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对拆迁范围、宅基地面积认定、回迁安置房选择办法以及村民们最看重的住宅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做出了详细规定。记者发现,《方案》对“历史形成的住宅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方案”梳理出12种情况,如户口为新农村农业户口且村内无宅基地的新丰市场承租户如何安置,取得建房审批文件未盖房的村民如何补偿等情况,均作出回应。
如关于“新农村认定为应部分拆除后保留的老宅补偿方式和安置办法”的情况,《方案》规定,应按照宅基地上的住宅房屋补偿、补助、奖励方式确定补偿内容。对于应批准建房还未批准的村民,《方案》规定,在本次棚改补偿安置结束后,由两村村委会根据各村剩余安置房面积情况,结合应批未批村民家庭成员、户籍情况及住房紧张等情况通过民主程序解决。
彭鑫告诉记者,“《方案》最终得到了村民的认可,除了我们工作人员上门服务外,另一个原因是《方案》本身比较科学合理。能让村民们看得懂,而且感受到实惠。”
在新社区里重逢老街坊
娄金芳家住的新楼地块名字叫“福山家园”。新农村回迁安置地块共有七个,每处地块的名字都有一个“福”字。七个地块分别是:福山家园,福海家园,福阳家园,福江家园,福星家园,福月家园,福地家园。孙青友说,密云靠山靠水,是个有福气的地方。
据穆家峪镇政府介绍,“新刘”棚改项目共规划8个安置社区,建设面积约78万平方米,历经签约、拆迁、安置房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主体工程和重要环节,已于今年4月底全部完工,具备回迁入住条件。安置房共设置8种户型,各户型功能空间方正舒适,采光充足,污洁分区合理、动静分区明确。
孙青友在自家阳台指着上方一个阳台对记者说,这户人家是他们家的老街坊,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们就住得不远,现在又同在一栋楼里,“估计每天早上下楼梯,都在电梯间里能碰得着。我们年龄差不多,都习惯早起,也喜欢带着小孩出门遛弯、去路边店买菜。”
“新刘”棚改项目于5月5日至9日集中办理回迁入住,村民需带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回迁通知书、《选房确认协议》原件及复印件,到新农村刘林池棚户区改造服务大厅里办手续。
5月5日是村民们办理回迁入住的第一天。记者看到,服务大厅里每几个桌子拼成一个工作区。根据桌面上字牌显示,有物业区、供暖区、审核区等。在物业区,村民需签署《物业服务合同》,缴纳物业费及生活垃圾清运消纳费。接着,去供暖区与供暖公司签署《供暖合同》。最后,去审核区领取《住宅质量保证书》《房屋建筑使用说明书》《房屋查验移交单》。走完这些程序后,再去房屋所在小区,那里有工作人员陪同房主验房。
“开张了,开张了。”在福江家园小区门口,王海龙和吴双攀两名工作人员穿着红马甲,等来了刚办理完回迁入住手续的村民。
王德君选了一处顶楼的房子,用新钥匙打开新房的安全门后,他和家人站在阳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楼下的小广场,那里正聚集着一群熟悉的身影。昔日的老街坊们成为新邻居,在交谈新环境的变化和新生活的开启。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87头条 » 北京市首例集体土地建设安置房棚改项目交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