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昆仑之巅,他们用青春热血书写对祖国最清澈的爱

在喀喇昆仑之巅,有这样一群官兵,他们保障装备驰骋疆场,操纵无人机在险境中自由穿梭,风雨中练就一击命中的硬功,为新装备形成战斗力攻坚克难……在这亘古的“生命禁区”,他们用青春热血书写着对胜利的渴望和对祖国最清澈的爱。

本期“士兵面孔”,聚焦新疆军区某红军团4名普通士兵。他们在战位上的冲锋姿态,生动诠释着战士精武强能的内涵,让我们从不同侧面感受到高原军人的热血忠诚。

——编 者

踏实感

【人物名片】王国庆,新疆军区某红军团一级军士长,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1次、三等奖2次,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7次。

4月的高原,放眼望去,天高云低,苍茫辽阔。群山环抱间,数辆战车疾驰而过,新疆军区某红军团一场高原运输投送演练正在进行。

上等兵肖用刚轮换上山就参加了这次演练。此刻,他正驾驶车辆,前往指定地域。电台里突然传来一阵严厉的声音:“3号车立即停车熄火!”

肖用连忙下车。刚垫好三角木,一个人影出现在他身后。

“车辆传送轴声音不对,不能再开了。”肖用顺着声音回头看去,眼前这名老兵个头不高,身材却很挺拔;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正来回扫描着车辆。直到看见他领章上的几道粗拐后,肖用才猛地意识到,这名老兵就是此次演练的车勤保障负责人、一级军士长王国庆。

说话间,王国庆已经摘掉帽子,一头钻进车底开始检修。肖用趴下一看,只觉得后背一凉,传动轴十字节有明显松旷!

“平时多对车辆上心,关键时候才能开得安心。”从发现故障到顺利排除,王国庆刚好用了10分钟。正是这短短10分钟,让肖用明白,只有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才能在关键时候解决问题、消除隐患。

站在演训场旁,看着车辆纵情驰骋,王国庆的眼里满是欣慰。25年来,他一直铆在车辆维修岗位上,官兵都佩服他“能听得懂装备的语言”。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铁甲神医”,也曾有过“哑火”的尴尬时刻。有一次,上级组织拉动考核。眼看就要到达集结点,二梯队头车离合器突然失灵。王国庆凭着本能反应,一把抄起修理工具冲了过去。

一番“望闻问切”后,王国庆始终找不出“病症”所在。看着眼前的装备,一股无力感涌上他的心头。

“不是‘神医’吗?怎么还看不好装备的‘高原病’!”看着其他车辆陆续驶过,驾驶员有些着急。

就是这句话,敲醒了王国庆。“高原上天气寒冷,官兵都有不少感冒的,车辆是不是也冻‘感冒’了?”想到这,王国庆有了思路。

他迅速翻转驾驶室,插好保险销,仔细检查车辆传动部件。故障原因很快浮出水面……

清理完冰碴后,车辆终于恢复正常。王国庆擦了擦手上的油污,一直等到车辆顺利驶出才转身离去。

这次过关,令王国庆意识到:环境在变,装备性能也在变,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模式。

“让每辆车安全驶出、顺利回来,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如今,在单位支持下,王国庆成立了人才工作室,将高原环境下的车辆维修难题逐个列举、一一击破,研发出多项车辆维修技术专利。他本人也被军区聘为装备技术保障专家库成员。

夜色渐晚,寒风裹挟着沙石掠过。随着两枚信号弹升空,演练圆满落幕。望着空中绽放出的耀眼光芒,王国庆内心充满了踏实感。

击 发

【人物名片】陈俊,新疆军区某红军团一级上士,荣立三等功4次。

雨越下越大,高原上灰褐色的山体更显阴郁。不时响起的阵阵雷声,让整个射击场的气氛愈发紧张。

“啥?陈俊脱靶了?”

对讲机里,营长杨帆的声音显然有些焦急。他怎么也想不到,这名全团资历最老的狙击班长,竟然也会失手。

此刻,一级上士陈俊正缓缓走下靶台。雨水轻轻拍打在肩头,他的每一步都显得格外沉重。

这次全师组织的狙击比武高手云集,前几轮射击过后,陈俊的成绩一直保持领先。可天气突变,让在场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面对模糊的瞄准镜、严苛的时间限制,陈俊略带迟疑地开出了那一枪,挫败感随即涌上心头。

乌云翻滚,寒风阵阵,比赛还在继续。

最后一轮射击,所有参赛选手都铆足了劲。陈俊缓缓地深呼吸,手指轻轻摩挲着怀中的狙击步枪。

如何将雨水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逆风翻盘?眼看就要上场,陈俊紧皱着眉头,一个从未尝试过的想法在他脑海中浮现出来。

“向射击地线前进!”指挥员一声令下,射手们整齐地走向靶台。很快,大家就发现了陈俊与其他射手的不同之处——他的枪上没有瞄准镜!

400米的距离,如果仅靠机械瞄准,对于狙击手的技术和心态都将是一次巨大考验。

“这次陈班长真是豁出去了。”待考区里,陈俊的徒弟苏昕为师父捏了一把汗。相处多年,在他的记忆中,陈俊还从未做出过如此冒险的选择。

打开保险,拉动枪机,清脆的子弹上膛声让现场氛围更显紧张。枪还未击发,浓郁的硝烟味已经充斥了整个靶场。

透过觇孔,400米外的靶标小如纽扣,颜色与周围环境几乎融为一体。陈俊深吸一口气,瞄准靶标,手指缓缓挪到扳机上。

“风速……”当别的射手还在判断风速、调整射击参数时,陈俊手中的枪倏地响了。

枪声回荡在山谷。陈俊缓缓起身,搓了搓手,擦掉眉毛上的雨珠。

“正中靶心!”随着射击成绩公布,原本鸦雀无声的射击场上,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声,陈俊也露出了一抹灿烂的笑容。

“瞄准镜虽然好用,但一遇到雨雪天气,反倒成了狙击手的累赘。相比之下,机械瞄准就显得更加可靠。”陈俊一边向战友们解释自己改用机械瞄准的原因,一边擦拭着手中的狙击步枪。

来到高原后,实弹演训任务应接不暇。作为团里首席射击教练,陈俊长时间待在射击场上,听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取下耳塞后,他赶紧带上那副有些褪色的助听器……

阳光穿透云层,染红了远处的雪山。陈俊扛着狙击步枪走下赛场。最终,他将全师第一的荣誉收入囊中。无数次的努力,换来了这次成功的击发。

攻 关

【人物名片】白鹏飞,新疆军区某红军团三级军士长,荣立三等功3次。

“目标已被摧毁!”高原腹地,一枚导弹直冲云霄,经过几次变轨推进后,最终稳稳命中目标。

湛蓝的天幕下,三级军士长白鹏飞望着导弹划过的轨迹,不禁回想起自己数月来的钻研历程。这一刻,他的所有付出都如这枚导弹般,找到了最好的落点。

去年,某新型车载反坦克导弹正式列装白鹏飞所在连队。作为导弹技师,白鹏飞多年来一直在和导弹打交道,但能否让眼前这个新装备发挥出最佳的实战效能,他心里还是没底。

夜阑人静,阵阵寒风裹挟着沙石拍打在窗户上,宿舍内早已鼾声一片。白鹏飞借着床头微弱的灯光,细细翻阅着厚厚的操作教材。

新装备列装后,一系列操作难题摆在连队官兵面前。而且,高原上气候环境复杂多变,对于新装备的性能影响同样不能忽视。为此,连队第一时间成立了新装备操作的集智攻关小组。身为小组骨干成员,白鹏飞感觉到沉甸甸的压力。

“不管条件有多困难,只要坚持钻研,早晚都能吃透它!”在首次小组会上,白鹏飞率先表态。没有专家亲临指导,他就自己一点点摸索;教材难点繁多,就查找资料一句句总结。他还将装备操作中出现的问题都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一有空就翻开看看,提醒自己还有哪些任务没有完成。

除了依托下发的理论资料进行学习,他还向装备生产厂家和兄弟单位“取经”,在不断地交流学习中,逐个破解装备操作中的重难点问题。

紧接着,新装备的第一次发控调试、第一次拆卸组装、第一次实兵训练陆续展开。在这背后,总有白鹏飞忙碌的身影。在全连官兵眼中,这名憨厚的西北汉子敢想敢闯、事事争先。可班里战士最清楚,白班长的柜子里摆放着治疗高原病的一些药物。海拔4500米的“生命禁区”从未向世人掀开它冷峻的面纱,对于这位从军16年的老兵亦是如此。

随着对新装备的了解加深,白鹏飞渐渐成为身边战友口中最懂导弹的那个人。

第一次实弹射击拉开帷幕。就在大家期待着打出“满堂彩”的成绩时,导弹却没有直奔靶心而去。眼看几次射击效果都不理想,白鹏飞心急如焚,“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复盘,分析,试验,再复盘,再分析……依旧一无所获。孤灯寒坐到深夜,白鹏飞重新翻阅一串串射击数据,突然眼前一亮:“是气温!”

原来,射击当天气温骤降,越过了发射修订表中的温度最低值,使得原先设定的射击参数失去了参照性。

接下来,他向上级建议,打破原先的训练模式,重新选定多个不同海拔、不同地貌环境的训练场地,让新装备在一次次实操演练中接受检验。在这过程中,白鹏飞全程记录装备参数变化,总结归纳出新的发射修订表,为不同环境下实弹射击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撑。

第二次实弹射击考核如期而至。站在装备车旁,白鹏飞看着一枚枚导弹喷涌着火舌呼啸腾空,远处目标应声被摧毁,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挑 战

【人物名片】蒲江,新疆军区某红军团下士,荣立三等功1次。

夜色如墨,“红军”刚刚结束百余公里长途机动,官兵颇有些疲惫。正当他们进入休整时,远处的哨兵突然发现了异样。

“快听,天上是什么声音?”寒风中,一阵不易察觉的蜂鸣声出现在“红军”帐篷上方。哨兵用夜视仪观察后发现,是“蓝军”派出的侦察无人机!

随即,紧急哨声响起。就在这时,“蓝军”火力分队已经通过无人机回传的位置信息,对“红军”阵地展开远程打击。

战斗还未打响就已经结束。“红军”指挥员在懊恼之余不禁心生疑问:“蓝军”侦察兵难不成有千里眼、顺风耳,怎么这么快就摸了过来?

2公里外的一块巨石后,“蓝军”无人机操作手蒲江放下手中操纵器,活动了一下手指。他的战斗任务已经圆满完成。

作为战场上的“眼睛”,蒲江能操纵无人机避开对手的一次次锁定与打击,在各种险境下穿梭自如。其沉着冷静的表现,让许多人都以为这名操作手一定是位“老专家”。其实,蒲江接触无人机并没有多长时间。

一年前,蒲江被连队推荐参加上级组织的无人机操作集训。“为什么是蒲江?”一时间,连队许多官兵表示不解。要知道这名上等兵不仅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对无人机更是一无所知。

对于这个问题,连长林强有着自己的想法——蒲江性格内向,更应该走出连队去历练成长;虽然没有接触过无人机,但他思维敏捷、反应极快,这一点,无疑适合于瞬息万变的无人机战场。

集训期间,蒲江果然不负众望,无人机操作水平不断取得进步。他不满足于以往无人机采取的传统垂直升降方法,而是打破常规,自创了“二段式降落法”,即无人机在下降过程中不减速,俯冲至地面前再猛地拉升高度,完成紧急迫降,从而大大缩短落地时间。但这样做,无疑会增加无人机坠毁的风险。

每一次发射、飞行,不光是智慧的较量,更是胆魄与勇气的挑战。“战场情况变化莫测,对手实力也在不断提升,如果永远原地踏步,那么无人机飞出去,只会成为‘活靶子’。”面对质疑,蒲江这样回答。

年初,上级组织无人机操作考核。面对接近实战的飞行环境和一些从未见过的障碍设置,不少操作手直摇头:“别说无人机,一只鸟都飞不过去!”

蒲江却不这么认为。上场后,他操纵无人机时而盘旋,时而俯冲,无人机好像被赋予生命般在障碍间自由穿梭。

在顺利通过最后一个障碍后,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蒲江成为整场考核中唯一一名没有出现任何失误的操作手。

紧接着,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蒲江操纵的无人机并没有原路返回,而是调转机头,以近乎与地面平行的姿态再次冲进“八卦阵”——他要以另一种方法再次挑战障碍……考核结束后,蒲江毫无悬念地站上了领奖台。

起飞、抵近、穿梭……当蒲江一次次操纵无人机盘旋在雪域高原上空,他梦想的翅膀也随之展开。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文字:颜士强 高 群 孙振者 崔浩浩 李盆鹏,图 片:刘少波 易志明 张文铨 余俊龙 孙 鑫)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87头条 » 喀喇昆仑之巅,他们用青春热血书写对祖国最清澈的爱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