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细康:数字化浪潮无法阻挡,企业要先转变思维 | 数字化驱动制造业升级?
“我们对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数字化发展的深入调研已经进行了两年,期间发现了许多问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赵细康近日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说,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认知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要协调政府、协会、龙头企业等多方力量,从数据化、通用化、生态化、智能化四个方面推进转型。
转型面临多重障碍
“数字化转型最初是从消费领域开始的,例如阿里、京东建立了面向消费者的购物平台,然后是电子信息行业的腾讯、华为,这些行业本身对数据的需求很高,而陶瓷、建筑等传统的重资产行业的改造投入一般比较大,所以数字化转型的速度就会慢一些。”赵细康分析,不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条件不同,轻资产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度明显较快。
不同规模的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上,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我们接触的情况来看,大企业相对而言资金更充足,它发展得更全面一点,数字化转型肯定比中小企业要容易或者更快一些,而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存在人才、资金、动力等不足,所以不愿转、不敢转。”赵细康同时强调这也并不意味着大企业就一定愿意转型。
“大型企业一般对市场具有一定的垄断性,通过规模化经营就能获取额外的收益,它不一定有动力去做转型。同时,大型企业的经营规模大,但这也意味着企业的转型成本不小,那为什么要转型呢?”赵细康称,不同规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际步伐,仍取决于企业高层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水平,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意识到数字化的重要性。
除了认知问题外,企业内部转型能力以及企业发展外部环境也制约着转型进度,如企业自身的资金、人才、技术储备,外部的人才环境、政策环境。“搞数字化管理是要花钱的,那就一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尤其是现在搞数字化转型变成了一种专业化的服务,价格很高,大部分企业望而却步。”赵细康强调,数据安全也成为许多企业的担忧。
“四化”抓住转型“脉搏”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实现数字化转型是一道“选择题”,还是一道“必答题”?在赵细康看来,当下社会正进入一个数字引领生产的新时代,数字消费一定会冲击到生产端。“过去拍着脑袋搞生产或者局部地优化决策,现在生产决策可以靠数据调整,这些优化依赖于模型的运算,这就是一个新的生产模式。”赵细康强调,数字将成为新的生产力。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和方向有哪些?赵细康称,关键在于“四化”,也就是数据化、通用化、生态化、智能化。“企业以往的生产过程并没有数据化,在物联网时代企业要做数据化的管理,把生产活动信息变成数据,这是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赵细康指出,仅仅是生产活动的数据化,仍有许多企业尚未实现该步骤。
通用化着重于企业内部数据信息的标准化,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数据信息要具备可交换性;生态化则是要打破企业的数据孤岛,进一步构建起行业的数字生态链,“比如说我们现在物流采购,要做云库存管理,实时了解对方有哪些货物、原材料,如果数据无法对接过来,企业处于数字孤岛状态,数字化管理的成效必然受限”。
智能化在于用企业的数据管理支撑决策过程的最优化。“企业把生产活动信息变成数据并建立数据系统,这些数据如何影响到决策过程?生产数据一定要与企业运行数据结合在一起,通过生产数据对销售、物流、成本控制等流程进行优化,来实现企业决策的最优化、动态化调整。”赵细康说。
急需凝聚多方力量
“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多方协同发力。”赵细康具体提出“大手牵小手、政府领着走、协会要牵头、人才要能流、转型超越数”五方面的意见。其中,“大手牵小手”旨在期望大型国企、行业龙头企业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一起转型,从产业生态层面推动企业成批转型。
“政府应该是带领着中小企业朝着数字化转型方向走,不能只是简单地画个线、倡导企业转型。”赵细康指出,政府部门要对数字化转型政策进行优化,如提供充足的数字化转型培训,建立起可流动的人才机制,研发出一些较为便宜的或免费的数字化公共平台,敢于在转型过程中承担更多的角色。
“协会要牵头”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既要提升行业协会的话语权,也要过滤掉质量水平较差的行业协会,“要由行业的龙头企业来牵头组建强有力的协会”;“人才要能流”则是从人才机制上进行创新,使得大型企业的数字化人才能够以兼职等形式流动到中小型企业,如改革开放初期的“星期六工程师”。
“转型超越数”是指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要有超越数字本身的思维,不要只是简单地把数字化作为一种工具或者手段,而要把数字化作为一种战略或者理念,从而实现企业的创新和升级。“数字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企业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困难和成本,而要看到未来的机遇和价值。”赵细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87头条 » 赵细康:数字化浪潮无法阻挡,企业要先转变思维 | 数字化驱动制造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