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朋友圈里,钟淑如老师早以“逛菜市场”闻名。钟老师是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副教授,同时也是一位“逛菜市场”的行家,为了研究“菜市场”,她去菜市场打工,卖过鱼,卖过菜,拿火枪烧过猪毛,关于菜品种类、来源地、新鲜与否、好货还是赝品、讨价技巧、菜贩口音,她都如数家珍。她曾用14个月的时间逛了海南全省17个市县的菜市场,也频繁奔赴全国各地的菜市场开展调研。
在多数人眼里,大学老师应忙于备课、授课、指导学生、研读文献、申报课题、撰写论文、做实验。然而,对于钟老师这样具有人类学学科背景的人而言,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人类学一项最基本的学术训练是“走进他者的世界”,做到“像当地人一样看待与理解问题”。研究者欲研究菜市场,必然需要长时间地走进与浸润菜市场,充分融入菜市场,而最好的融入方式就是研究者成为“菜贩”,身体力行地体验、感知与理解关于菜市场的各种文化。
上述调查在人类学领域被称为“田野调查”,这是标定研究者是否科班出身的最重要标尺。据笔者了解,钟老师所在单位的人类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对田野时间作出明确规定,且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本科生田野时间不得低于半年,硕士研究生的田野时间不得低于一年,博士研究生的田野时间不得低于两年。
关于菜市场,我们习惯性认为它更多只与每天或隔一两天去菜市场买菜的爷爷、奶奶、大叔、大妈有关,钟老师去菜市场“打工”,主要出于其开展相关研究的需要。进一步追问,哪些人经常对菜市场开展深入调查?我们不假思索会闪现两类人:其一,有意愿加入卖菜行业的人,向有经验的菜贩们学习与取经,详细了解这一行业的现状、政策、要求、风险与经营术。其二,从事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对市场价格波动状况进行摸查、对市场卫生状况开展调查、对菜品质量进行监测的政府工作人员。
与此同时,“菜市场”也是青年学生走出“书斋”、接触社会、开展调研的突破口,从而实现重视“附近”、回归“附近”的目的。
菜市场是最有烟火气息的地方,是展现真实生活的最佳场景。年轻人经常吃到好吃的,或合胃口的,但通常不知道这些美食如何生成、加工与制作出来。近期经济景气与否,市场物价波动多少,去多远的地方才买到某种食料……去菜市场才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如果对上述知识与资讯的一无所知,没有知晓的欲望,就难免与真实的生活相脱节,导致人类学家项飙先生眼里的“‘附近’的消失”。
青年不妨多关注身边、附近、社区及真实的生产与生活场景,让发生在近域频繁的社会互动有效填充日常生活,进而一定程度消弭“意义贫困”。逛菜市场能带给年轻人新鲜奇异的体验,与日常生活产生强烈比照,带来一种真实生活的异域感。某种意义上,年轻人逛菜市场,是对单调日常的一种拯救。
小小的菜市场,能为大大的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去菜市场“打工”,除了像钟老师一样的研究者从事调研,也不妨成为所有人尤其青年体察真实生活、填充与丰盈人生意义的方式。
姚华松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87头条 » 体察真实生活 不妨去逛逛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