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一个比自己还出名的重孙,一首首田园诗,透露着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就是一个风骨的陶渊明。而他就是陶侃,东晋名将。他留给陶渊明的不只是在那个讲究门第出身的社会的跳板(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职务,不无陶侃留下的家庭背景的影响),还有这种源自教育的修养。
陶侃母子
陶渊明能够不同流合污,也更是深得其真传。而他能够有此成就,在其自身的才华之下,更是这位母亲以自身的修养为其树立的模范作用。也正是如此陶侃,才成为一位德才兼备的不世出名将。
而后世司马光也在其《资治通鉴》中为我们分析了其关羽德才关系的看法:“所谓,德才兼备谓之圣人,德才兼失为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而在讲究出身门第的东晋,“举孝廉”制度才是政府选拔人才的途径,而这也就造成了以关系亲疏,而不是以文化才学为基础的风气盛行。而出身寒门的陶侃,上无高朋,下无余财,显然要想单纯依靠才学,进阶自然是难上加难。
陶渊明故居
而正好一个绝佳的机会,潘阳郡的孝廉范逵,路过陶侃家。而当时是虽说冰雪交加,但事实上乃是,家境贫寒的陶侃并没有什么能够拿出手的东西,可以用于招待。有没有那种“穷就是原罪”的窘迫感,而其母亲湛氏又何尝不明白儿子的希冀,如若能够获得范逵引荐,自己的儿子以其才学,又何愁不成就一番大事业。知子莫若母是也。
而她做出的选择是,剪掉长发,以发沽酒,换菜,更是将屋柱砍下当做柴火烧饭,以床上的干草喂范逵的马匹,畅饮尽欢,在那个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年代,你很难想象为什么这样的一位母亲会有勇气剪掉长发,当年魏王曹操出征,兵士马匹践踏田地,其以发代人,削发受罪,而其后的这位母亲更是为子断发,可歌可泣。
陶渊明故居
而也正是如此之下,范逵大为感动,在拜见庐江太守张燮时,极力举荐,陶侃也由此成为督邮,领枞阳县令。
而陶侃也正是从其母亲的一言一行中学会了如何对待人,而也正是再此之后使得其为官之后,才华闻名,更能待人甚厚,而其努力也获得了回报。累进官职,后期更是待太守张燮如父一般,在大雪交加之下接医生,尽心尽力,张燮也并没有亏待陶侃,进而举荐陶侃为孝廉。更有一事也见于《晋书》,烤碳在浙江为官之事,监管渔业,乃是一等的“肥差”,常常有下属送礼,而一次其属下送来一坛腌鱼,陶侃身为孝子,自然也是十分惦念母亲,便嘱托同乡帮忙捎给了自己的老母亲,也好让目前尝尝这浙江之物,但是其母亲在收到了这坛闲鱼后,不仅原封未动的给其送回,还写信给陶侃,嘱咐其为官一任,自当廉洁奉公,正直做人,切不可以因为蝇头小利,贪污腐败来污了品行。
也正是湛氏如此的待人处世之下,陶侃也更是从其母身上学习了行事原则,更是在东晋这样的乱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陶侃剧照
而也正是在时势之下,西晋因为分封之下,八王之乱更是堪称中国历史之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而这也直接导致了西晋亡国,中原地区的悲剧五胡乱华。但对于陶侃而言,这也是机会,在其任上,他多次率军与张昌交战,平定荆州。而在刘宏手下也因为战功被任命为江夏太守。
而在公元306年,其母病故,他离职服丧。在服丧期满后,他屡次调任,更是平定了苏峻之乱,稳定了东晋政权,可谓是功勋卓著,公元334年,陶侃去世,被赠大司马,其一生可谓是功成名就。而这一切的成就背后,则有着一位优秀母亲不可磨灭的功绩。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晋书》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87头条 » 她以发换酒,拒绝腌鱼,看似微末不足道,却让他成为东晋名将刀郎解释了与云朵同居缘由,是其妻子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