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安
原名万家庄,初为万氏住地,建村先于隋代,后因东依古唐关(今柏壁)、西临北侯堡、南靠阳王庙,均设重兵防守,北面又有汾河险阻,长期安宁,遂易名为万安。
杜 庄
杜家首徙此地,成立杜家集,招募居民,渐扩为杜庄镇,后以集市衰撤,更名为杜庄。
梁家庄
梁氏先入,因姓说名。
柏 壁
北魏明元帝泰昌五年(420)置柏壁镇。唐高祖武德二年(619),秦王李世民引兵自龙门东渡征讨刘武周时也于此屯兵,故久为重镇,曾称古唐关。柏壁,因愿说名,柏希长远,壁喻坚实。
西马 东马
原名马村,唐武德二年(619),秦王李世民,于此渡河上马,故更名为上马,后因分村,以方位定名。
窑 上
由西马派生,因居沟临崖,住户多打窑安家,又地势较高,故称窑上,属西马。
九姓庄
原为祖师庙遗址,新中国建立后,有梁、李、耿、戴、陈、焦、彭、侯、陶等九姓相继于此落户,故名九姓庄,属西马。
樊 村
北魏前,樊家最早到此定居。
赵 村
明前称王赵村,系王、赵两姓徙此组合而成,后以赵家兴旺,人丁众多,遂演变为赵村。
赵村圪瘩
原系泰山庙旧址。1958年由赵村派生,又因地势高亢,故称赵村圪瘩,属赵村。
马 庄
明以前称石马村,系石、马两姓组合而成,后以马家兴旺,人丁众多,清顺治年间更名为马家庄。1947年起简为马庄。
石家庄
原系石氏住地,因姓称名。
天地庙
清顺治四年(1547),由汾南36村镇集资创建天地庙。1945年毁于战乱,新中国建立后外地住户陆续迁入,逐渐形成村落,村名沿用庙名。1958年属万安。1961年改属杜庄。1962年独立,文化大革命时期称忠东。1981年1月恢复本名。
西榆 东榆
明代建村,因村中多榆得名,由万安移民派生。清顺治间(1644),重整区划,以方位分别定名。
阳 王
北魏斛律光屯兵柏壁时,此地即有驻兵纪事,其兵寨后扩成村,久称寨里。1981年1月,因县内一名两地,村治已展延到阳王庙(即稷益庙)附近,遂改寨里为阳王。
南头 西头 北头
因分别位于阳王村南、村西、村北,以位定名。
裴 社
裴氏首居于此形成聚落,又因古时祭神时长期为首庄,故名裴社。
上 庄
地处峨嵋坡脚,南高北低,来村要上行,故名上庄。俗称庄里。
禅 曲
唐代为天台寺主持僧所创,故名禅社。清乾隆间,以该村居民聚落在峨嵋岭丘陵、沟壑,遂更名为禅曲。
苏 阳
原为苏、阳两姓住地,故名。
东张 西张 张村
明代统称张村,系张氏首徙居地,后因子嗣众多,村落扩大,清顺治确定区划按方位始分东、西、南张。1981年1月,因与本县泉掌镇南张重名的阳王镇原南张村,更名为张村。
北 侯
北魏后期(534),东魏派刘毅将军据此把守,刘毅爵封北平侯。北侯之名,即此而来。
辛 安
明嘉靖年间,辛姓人居此形成聚落,故名。
阎 壁
北魏后期,东魏曾饬阎姓将军驻此设营镇守,对抗西魏,因史说名,故名阎壁,今村郊尚有将军庙遗迹。
董 村
初为东魏兵寨据点,驻军首领姓董,后裔留住于此,故名。俗称董村嘴。
北 池
始建于唐末,初名赵家寨,为赵氏住地,后百姓迁入,因家族众多又居沟北,遂改为北石庄。元中叶后,杨、梁二姓相继迁来,杨家发展迅速,但苦于久旱无水,乃仿羊(谐杨)盼水释义,于明末又改北石庄为北池村。
南 池
原称南史庄,位于沟南,系史氏垦殖首创,元中叶后,杨姓徙入,家族发展迅速。此地干旱,乃仿羊(谐杨)盼水释义,于明末又改为南池村。
弋家庄
村居峨嵋岭,水土流失严重,耕作困难,遂择弋字命名,称弋家庄。弋者,系绳而射,愿在射中。
乱石滩
原由弋家庄派生,地处闻喜、稷山、新绛三县之交,系山洪滩涂,故乱石滚滚,因地说名,新中国建立前有居民6户,新中国建立后陆续迁离,至1987年仅存地名。
北池岭
地处峨嵋岭上,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北池梁家首垦于此,派生聚落。因地势高又位于沟西,故名西檐头坪。1956年合作化时期,正式命名为北池岭,属北池。1962年独立建村。俗称西岭。
刘峪岭
地处峨嵋岭,清初刘峪冯家首垦于此,派生聚落,康熙四年(1665)州守正式命建永庆庄,因地势高又位于沟东,曾名东檐头坪。1956年合作化时期,改名为刘峪岭,属刘峪。1962年独立建村。俗称东岭。
刘 峪
东魏(公元534年后)时,北平侯刘毅将军在北侯率兵拒守,对抗西魏,刘氏后勤基地即设于此处沟内,故名刘谷庄,后因聚落日众,居民延及峪口,清光绪间改称刘峪庄。1917年为刘峪村。
新 红
1958年公社化初期,为了平衡土地,将辛安、马庄、石家庄的800亩耕地划归刘峪,形成飞地,因地距刘峪5公里,隔村种地诸多不便,从1976年起陆续由刘峪移民到此,形成新村,曾名小刘峪。1982年正式命名为新红,系以愿说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87头条 » 新绛县村名由来(六)